孙杉杉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兒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发病愿意与特点。方法 2012年12月以来,我院血液科共收治小儿缺铁性贫血患者120例,对120例小儿患者的年龄,地区分布,病因,并发症,预防,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小儿缺铁性贫血婴幼儿期发病率高,与单纯乳类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幼儿期饮食质量差,搭配不合理有关。结论 小儿缺铁性贫血应采取预防为主,对小儿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膳食是预防的关键,提高儿童保健,科学合理的育儿。
【关键词】 小儿缺铁性贫血;临床诊治;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295-01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1]。2012年12月以来,我院血液科共收治小儿缺铁性贫血患者120例,现就其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2月以来,我院血液科共收治小儿缺铁性贫血患者120例,其中男90例,女30例,年龄4个月-6岁,其中主要集中在1-3岁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为:开始常有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皮肤粘膜变得苍白,以口唇、口腔粘膜、甲床和手掌最为明显。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此时可自述疲乏无力。
1.2 检测方法 临床医生对儿童进行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儿童进行血细胞分析检测,采用的是日本产KX-21血细胞分析仪。正常值以g/L为单位,轻度90g/L,中度60g/L,重度30g/L。
2 结 果
120例患者中,轻度贫血患儿18例,中度贫血患儿90例,重度贫血患儿12例。其中合并营养不良的患儿最多,110例,并发感染的患儿2例,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的感染,佝偻病患儿8例。其中在缺铁性贫血的患儿中,以农村的患儿为主,84例,占70%,城市患儿36例,占30%。
3 讨 论
3.1 致儿童铁缺乏的原因 ①居住生活地理环境因素可影响水源内铁的生物活性,致使儿童铁摄入不足。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不重视食品卫生,不注重营养,摄入谷麦食物过精(精米和面),可降低铁60%-80%,在烹调时大量的铁元素被破坏,加上食品工业的发展,人工合成的食品进入家庭,在加工的过程中,铁元素丢失[2]。③当今市场供应的儿童食品低劣,加上没有给儿童营养也致使铁摄入不足。④人工喂养的婴儿,主要是乳母放弃母乳喂养占65%,以代乳品喂养婴儿对铁元素吸收不良,工业炊具换代可干扰儿童铁的摄入,再加上儿童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普遍有挑食现象,如儿童每天营养搭配不合理也可引起铁元素摄入不足。
3.2 铁的来源与吸收人体内的铁主要来源于食物 食品中含铁最高的首推黑木耳、海带和猪肝等;其次为肉类、豆类、蛋类等。用铁锅做莱、煮饭也能得到相当量的无机铁盐。此外,红细胞在体内破坏后,从血红蛋白中分解出的铁几乎全部重新合成血红蛋白或为其他组织提供所需要的铁[3]。
铁的吸收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以游离铁的形式和以血红素的形式吸收。植物中的铁一般以胶状氢氧化高铁形式存。在胃蛋白酶和游离盐酸的作用下,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释放出来,并变为游离的二价铁。维生素C能使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以利于吸收。此外、果糖、氨基酸(胱氨酸、组氨酸和赖氨酸)皆有促进铁吸收的作用。在小肠的碱性环境中,容易形成磷酸铁盐和草酸铁盐而妨碍吸收。茶与咖啡亦影响铁的吸收,茶叶中的鞣酸与铁形成鞣酸铁复合体,可使铁的吸收减少75%。血红素的吸收与游离铁的吸收不同,动物食品中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在胃酸与蛋白分解酶的作用下,血红素与珠蛋白分离,可被肠粘膜细胞直接吸收,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经血红素分离酶将铁释放出来[4]。
3.3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首先应做好婴儿喂养指导,母乳中铁量不够,但吸收好,如不能母乳喂养,应选用强化铁配方奶。从4-6个月开始,应加用强化铁饮食,在奶方或辅食中加硫酸亚铁,对于儿童最好在面粉中加入铁,同时应尽量增加动物饮食。做好健康检查工作,定期进行贫血普查,以便早期治疗。
3.4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以补充铁剂及祛除病因为原则。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常用硫酸亚铁,富马酸铁,葡萄糖酸亚铁。剂量为元素铁每天4-6mg/kg,分3次口服,一次量不应超过元素铁1.5-2mg/kg,服药最好在两餐之间,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又利于吸收;同时加用维生素C,使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增加铁的吸收。对于不能耐受口服铁剂的,可用铁剂注射,但因其副作用大且疗效不比口服快,故须慎用。铁剂治疗应继续应用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达正常水平后至少6-8周。因不仅需纠正缺铁,也需补足储存铁。重度贫血或合并严重感染者有输血指征,但须少量多次输入,以免引起心衰[5]。
参考文献
[1] 赖建强,荫士安,朴建华,等.婴幼儿的血红蛋白水平与母亲贫血的关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4):290-291.
[2] 张文丽,王新利.婴儿期营养性贫血多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4-6.
[3] 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14-1720.
[4] 陶丽菊,王小超,陈诗强,等.38例小儿缺铁性性贫血临床分析.内科,2008,3(1):155-156.
[5] 许东亮,张国成,曹玉红,张笑飞,钱新宏.血液病儿童人细小病毒B19检测211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4):S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