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我很庆幸,我是一位幼儿教师。当我踏入这个岗位的那天起,我就尝试着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我在幼教二十余年了,接触的幼儿不少,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不论是学习还是游戏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每天从家长把孩子送来幼儿园,就开始了我每一天和孩子们一起的生活。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不论是吃饭,还是玩游戏,可是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是一样的。因此,我分析家庭因素成为决定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造成幼儿心理不健康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现代家庭的教养 态度和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1.民主型家庭
这类家庭中的父母能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能与孩子相互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能给孩子以鼓励和诱导,对其缺点错误能恰如其 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这类家庭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 能动性的养成,培养儿童直爽、亲切、与人合作、关心他人的性格。
2.专制型家庭
这类家庭常常强调辈分,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稍有不从就加以惩罚,信奉“棍棒底下出孝 子”、“不打不成器”的古训。事实上,长期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生活的孩子,自身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行事要看父母的脸色,缺乏自尊和自信,容易形成胆 小、自卑的心理,甚至会形成攻击性行为,以寻求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天深夜,16岁的少年张明在回家时发现父亲又在毒打小妹。在张明家里,父亲打孩子早就从他们幼儿开始了,而毒打也成为两代人沟通与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父亲经常打骂他们,一点小事,动不动就拳脚相加,时常打得他们伤痕累累。父亲一次又一次的毒打,在张明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这次,父亲对妹妹的毒打激起了他仇恨反抗的火焰,于是将他42岁的父亲一刀捅死。
真是让人心寒的一个案例,然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忽视孩子的思想,在教育孩子时过于专制和粗暴,动不动就打骂孩子的家长也为数不少,打孩子不仅仅是肉体上对孩子进行伤害,更严重的是对孩子心里造成的阴影。
3.溺爱型家庭
这类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分 娇宠,有求必应,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由于父母的过分包办代替,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生活的孩子,自身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行事要看父母的脸色,缺乏自尊和自信,容易形成胆 小、自卑的心理,甚至会形成攻击性行为,以寻求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我曾经教过一名叫小帅的幼儿,入园的时候我就发现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有种小霸王的感觉,他玩过的玩具别的小朋友就不能碰,不高兴了就想欺负别的小朋友,我多次想管教他,他都置之不理。后来他母亲来幼儿园接他时我把情况告诉了她才知道。原来小帅小时候一直跟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去年才回到城里父母的身边,由于父亲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上班,一年回家的次数有限。母亲总觉得对不起孩子,欠孩子什么,因此总有一种补偿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几乎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所以才酿成了如今的“小霸王”。
4. 放任型家庭
这类家庭中的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对孩子采取 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这种 放任型家庭中生活的儿童常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关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 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产生大起大落、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 围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不同类型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的形 成,具有关键的影响。父母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 成长的责任人,因而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科学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创造正常、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氛围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集体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在关系融洽、成员心情愉悦的家庭中幼儿也会感到愉快、安全。在情绪表现上比较稳定:“不随意地发脾气”,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行为表现上,由于心理压力小,则表现得开朗、好奇心强,人与人之间总笼罩着一层阴云的家庭里,幼儿在情绪表现上变化比较大,消极情绪多、“常发脾气”,在行为表现上,因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提心吊胆怕受到惩罚,或表现得急躁暴戾、易激怒、易攻击,或表现得孤僻、冷漠、退缩从而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其实在孩子的冷暖温饱之外,还有着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世界,还有着一个广袤无际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培养的,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我们要更多的听他表达,了解他的认识观,和他一起探讨问题。而不仅仅是说教。
(三)家长的文化程度及其教育观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程度高,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他们不认为“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才”,看问题也比较客观、全面、理智,在对待子女与自己的关系上,能够“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体来看待”,因而能了解幼儿发展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有调查显示,在文化程度高的家长中,有一部分家长教育观并不正确。这说明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其正确教育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两者并不是因果关系。家长的文化程度高,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四) 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心理的特点是比较幼稚、脆弱和不稳定,富有极强的心理行为依赖性、模拟性,特别是对所有尊敬、崇拜的人极其依赖和模仿,甚至连口音、声调、语气、表情、动作,以及情绪情感,待人态度和行为习惯等都会进行观察,并模仿学习。因此,父母的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幼儿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家长如何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建议
(一)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并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世通情达理,家庭氛围安定和睦、民主平等、愉快欢乐,这样才能给孩子留下和谐完整的印象,给孩子以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家长要提升自己素质不论是家长的文化还是心理素质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影响。家长要不断学习,掌握正确教养孩子的许多方法,让孩子在关爱与健康的环境中生活成长。
(三)拓展幼儿活动空间引导幼儿与人交往交往的需要,又称归原和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往来,进行社会交际,获得同伴之间、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