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2013-04-29 12:26薛燕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职业危害防护策略

薛燕

【摘要】目的:了解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危害的现状,分析发生职业危害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通过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危险因素,制定并落实规范化的防护策略。结果:提高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了职业安全管理,有效地防止了职业感染的发生,确保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结论:重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构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护策略,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33-02

1手术室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社会心理因素

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压力成正相关。有研究表明:手术室护士心理压力源依次为:①处理危机情况②针刺伤等职业危害③面对病人突然死亡④急救技能与急救知识的缺乏⑤害怕发生差错和事故。80%的手术室护士经常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担心工作不慎导致医疗纠纷。心理压力与年龄、护龄成正相关:年龄越大、护龄越长,承受的压力越大;工作时间越长,心理压力越大。长期高水平的压力应激状态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程度优于健康成人,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这与手术室护士工作节奏紧张,经常参与病人抢救,工作独立性强有关。但手术室工作节奏快,精神高度紧张,超负荷工作,饮食无规律,长时间站立,加班频繁等工作特点,导致护士对家庭有强烈的愧疚感;而医护事实上的不平等,有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有自卑、沮丧和失望的心理,容易产生疲劳、压抑、焦虑及情绪低落等不良心理反应。

1.2生物危害因素

手术室是医院聚集最多尖锐用物和设备的地方。手术室锐器损伤以针刺伤、刀割伤、骨折端刺伤、安培割伤的较为常见,手术室工作人员受污染利器损伤达1.7%~15%。由于手术过程中存在大量血液和体液,护士暴露其中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传染病的危险。而污染利器造成的损伤是血源性传染病最可能的传播方式,尤其是带血的空心利器损伤。

1.3化学危害因素

包括化学消毒剂的探发,高频电刀使用时散发出的气味及全身麻醉药物在空气中的弥散。主要的麻醉废气是异氟醚,安氟醚,地氟醚等。长期吸入微量的麻醉废气,使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积累,易引起早产、流产等生育障碍。茂二醛是手术室常用的高效消毒浸泡灭菌剂。甲醛是病理标本的防腐剂,这些消毒防腐剂对皮肤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甚至可诱发恶性肿瘤;使用最频繁的酒精,碘酒,洗手液,手消剂等,对皮肤黏膜也有刺激作用,易引起过敏性皮炎。由于高频电刀具有操作方便,减少手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的特点,绝大多数外科手术均使用高频电刀,但电刀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烟雾及异味,长期接触使人心情压抑,精神疲乏,注意力,应变力下降。除此之外,术中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及各种内置填充材料,如骨科使用的骨水泥、骨粘和剂等,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刺激性。

1.4物理危害因素

为了提高手术室的治疗效果,进行内固定的大部分骨科手术需要术中进行X光照片定位。长期接受的射线辐射可导致染色体异常和畸变,影响白细胞的功能和数量,导致抵抗力下降甚至诱发肿瘤。手术室同样也是噪音污染严重的场所。各种手术器具(电动吸引器、电锯、电钻、电刀以及金属器械的碰撞声)和各种仪器设备(麻醉机、心电监护仪、止血仪等)的术中运用、以及工作人员的活动、谈话声等等。手术室护士长期处在这种高分贝噪音下极易造成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影响。又由于手术室护士长时间站立,体位相对固定,加上精神高度紧张,可引起腰部肌肉劳损,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生腰酸背痛,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2防范措施

2.1社会心理因素的防护

手术人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同时,要积极调整心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技能。护理管理者在工作安排上应实行人性化管理,关注护士的身心健康,加强人员配置,实行弹性排班,适当调整轮班制,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压力大和精神紧张带来的身心疲劳。另外,保持手术室良好的通风,为手术人员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术中播放一些轻音乐,舒缓紧张、焦虑情绪,为手术人员提供舒适优雅的休息场所和用餐环境。护士工作生活节奏应有张有弛,妥善处理专业角色和生活角色关系,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丰富业余生活,加强身体锻炼,保持一个健康体魄和良好心态,为良好的工作状态提供保证。

2.2生物危害因素的防护

加强职业暴露和安全防护的教育,更新观念,按规程进行操作。

2.2.1做好标准预防

无论患者是否具有血液的传播性疾病,所有患者的血液及体液都视为可能具有HBV、HCV、HIV及其他血液传染病的传染源,即视患者具有传染性。所以操作时应戴手套,最好戴双层。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入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减少50%,而通过弹性的双层手套再刺入皮肤,有可能阻止刺入的深度,减少进入皮肤内的血液,降低感染率,其穿透率为4.7%。

2.2.2规范操作

据报道有1/3的针刺伤发生在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过程中,故应禁止双手弯曲、折断、回套针头。术中规范装卸刀片,传递针、刀和剪刀时,避免用手直接传递,应使用弯盘传递,减少损伤的发生。使用后的刀片、缝针、针头、吻合器等废弃的锐利物品直接放入锐器回收盒内。

2.2.3伤口的处理

术中一旦被利器刺伤,应在伤口旁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用流动水进行冲洗,再用0.5%的碘伏或2%碘酊、75%酒精进行消毒。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h内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和体液时,立即危险评估决定是否用药并定期复查。

2.3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

保持手术室良好的通风设备,定期监测空气质量。术中提醒麻醉医师检查麻醉机的密闭性,减少药物的挥发。孕妇及哺乳期护士最好不安排全麻手术。消毒剂做到浓度准确,容器加盖,避免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消毒液。电刀使用时及时用吸引器抽吸散发的烟雾,减少空气中的焦烟,保持一个空气清新的手术环境。

2.4物理危害因素的防护

手术室要设有防辐射的手术间,对需要术中摄片或透视的手术,手术前要穿好铅衣,戴好铅围领,如果允许可暂时离开,尽量减少射线接触。合理安排护士轮流参加此类手术,避免长期蓄积影响。孕妇及哺乳期护士暂不参加此类手术。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动作轻。术中避免不必要的谈话,尽量避免器械坠地与碰撞声,各种仪器、设备尽量低音量,负压吸引器装置不用时及时关闭。护士日常生活要有规律,保证有充足精力投入工作,工作过程中要运用好人力学原理,节省体力和能量,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矫正一般职业紧张,预防过久站立及走动产生的危害,设法改善站立和走动的强制体位,注意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孙璟怡.护理人员针刺与锐器伤现状的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5).

[2]李华萍.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5,2(5):10.

[3]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34.

猜你喜欢
职业危害防护策略
介入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解析
简述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策略
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探究
刍议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及其防护策略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的研究现状
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安全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