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2013-04-29 12:26汪毅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肺癌

汪毅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38名于2011年3月~2013 年 1月在我院就诊的经临床手术证实或者胸腔镜确诊为肺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对其进行CT平描及增强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及容积重建等图像后处理,观察不同大小的原发灶肺门纵膈各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不同淋巴结大小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对照的关系。结果:当原发灶直径T≦3时,有14枚阳性淋巴结转移;35时,有19枚阳性。且淋巴结转移阳性主要集中于5组、7组、10组、11组,分别为13枚、11枚、11枚、10枚。χ2=,8,392,P<0.05,有统计学差异。转移淋巴结中,短径≧10mm的有139枚,其中仅有24枚病理对照阳性,短径<10mm的有159枚,其中有26枚病例对照阳性,组间对比χ2=1.074,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CT;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

【中图分类号】R18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30-02

肺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死率近年来不断上升,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作为原发性肺癌常见转移途径,预后较差。明确纵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对确定肺癌的分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评价肺癌患者的预后等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CT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64层螺旋CT成为诊断肺癌的常用方法,能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肺门纵隔淋巴结情况,有效地指导外科手术、内科放化疗治疗及疗效的判断。我院坚持使用64层螺旋CT判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 现将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 年 1月在我院就诊的经临床手术证实或者胸腔镜确诊为肺癌淋巴结转移的CT影像资料38例,男22例,女16例。患者年龄最小45岁,最大73岁,平均为63.27±5.18岁,其中,鳞癌14例,腺癌19例,大细胞癌2例,鳞腺癌3例。患者以刺激性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1.2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64层螺旋CT肺尖到膈肌以1.25mm的层厚进行连续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参数设置:探测器配置为64×1.25,射线束宽度为20.00mm,电压为120kV,电流为135mAs,螺矩为1.375︰1,重建间隔为1.25mm。扫描前用高压注射器以3.5~4mL/s的速率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100mL进行造影。所有图像采集后传输至PACS系统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及容积重建等图像后处理。 根据Rusch等[1]及Naruke等[2]美国胸科学会(ATS)介绍的纵隔淋巴结分区方案,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评定审核。根据1997年指定的肺癌TNM分期以及本研究需要将肺癌原发灶依据大小直径(T)分为三组:T≤3cm组、3cm5cm组。根据CT诊断淋巴结转移标准[4]依据淋巴结短径分为两组:≥10mm组及<10mm2组,两组均对照病理。

1.3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导入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T≦3时,有14枚阳性淋巴结转移;35时,有19枚。且淋巴结转移阳性主要集中于5组、7组、10组、11组,分别为13枚、11枚、11枚、10枚。χ2=,8,392,P<0.05,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3讨论

CT检查被认为是评定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最佳的无创性的检查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诊断中的作用愈加重要。64层螺旋CT依托其扫描快、层次薄、分辨率高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先进等优势,能够较好的显示其原发病灶及淋巴结的详细特征。并且在检查前过程中,通过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进行造影并增强扫描,使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组织能够得到区分。在本研究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原发灶直径T≦3时,有14枚阳性淋巴结转移;35时,有19枚阳性,且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原发病灶越大,肺门纵膈各区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其原因可能跟产生大量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有关[3],VEGF-C能够刺激淋巴管内皮增生,使淋巴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作用降低,淋巴管的通透性明显增加,使癌细胞浸润淋巴管内的几率增大。除此之外,还可能与微血管及微淋巴管有关。数据显示,淋巴结转移阳性主要集中于5组、7组、10组、11组,分别为13枚、11枚、11枚、10枚,P<0.05,说明本研究中肺癌淋巴结转移区域以肺根部最为常见,患者右侧肺癌出现淋巴结转移,则左侧肺门和纵隔累及的可能性很小,这可能与肺内淋巴液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由内而外的转移路径有关,由段支气管周围淋巴结→段间→叶门→叶间→肺门、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路径一般被认为是连续性转移,但亦可出现跳跃性或交叉性转移,如左侧肺癌淋巴结转移出现双侧纵隔或单右侧纵隔被累及,说明左侧淋巴液回流途径的复杂性,考虑与隆突下区域淋巴结有关。

在肺癌患者64层螺旋CT的增强扫描中,出现淋巴结中央低密度区、高密度索条或结节、薄或厚的轮边或呈弥漫性增强,可考虑有淋巴结转移情况,但通常认为,淋巴结短径大于10mm但密度比较均匀时则主要为反应性增生所致。在本研究中,淋巴结短径≧10mm的有139枚,其中仅有24枚病理对照阳性,短径<10mm的有159枚,其中有26枚病例对照阳性,组间χ2=1.074,P>0.05,无统计学意义。证明是否淋巴结肿大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并无直接关系。未出现淋巴结肿大并不能否认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淋巴结肿大也不一定是癌细胞淋巴结转移所造成的,亦有可能是反应性增生,临床诊断时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判断。

综上所述,虽然64层螺旋CT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然在其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Rusch V W,Asamura H,Watanabe H,et al.The IASLC lung cancer staging project:a proposal for a new international lymph node map in the Forthcoming seventh editionof the TNM classification for lung cancer[J].J Thorac Oncol,2009,4(5):568-577.

[2]Naruke T,Suemasu K,Ishikawa S,et al.Lymph node mapping and Curability at various levels of metastasis in resected lung canacr[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78, 76(6):832-839.

[3]严金岗,张铁英,李春生,等.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0(19):1258-1261.

猜你喜欢
肺癌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PFTK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HIF-1α、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