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治夷
摘要:语码转换是特定多元语境下的一种语言选择,具有跨语言的行为动机和跨文化的交际顺应。南博会上汉语、英语及东南亚语言间的语码转换机制当以会议语言现实、经贸交际情境、国际合作规约和主宾心理动机,促成一种成功的社会表征、身份认可和外交亲和的交际动机。
关键词:南博会 语码转换 动机 顺应
一、引 言
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指一个多语码的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或者同一语言中不同变体间有意识的转用。这是一种极具意义的语言接触现象,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Gumperz将会话中的语码转换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对待,并根据其发生的社会和语境的原因将语码转换分为三种:情景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会话语码转换(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和隐喻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Poplack(1980)也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 sentential switching)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语码转换作为熟悉的概念,进入共享知识系统里,以客观的概念保存在常识层面上,由社会成员共同理解和使用,转变为多元文化的社会表征,即“社会表征型语码转换”。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现象一直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从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句法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翻译学等等多种视角进行了大量研究,揭示语码转换的一些特征和规律,用语码转换来指称语言场所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使用,确定其为国际交流中实现有效沟通的有效语用策略。人们在日常语言活动中,尤其是在双语或多语的情况下,语码转换及语际翻译现象非常普遍。现代学者更是采取社会语言学及社会学的社会身份、社会表征理论,研究语码转换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外交往来和对外经贸活动中的普遍性成因,探讨语码转换从一种社会身份指标转变到社会表征的演变过程。
语码转换作为谈话策略之一,同一交际者在同一次交际片段中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可以用来促成直接的谈话动机与交流效果、改善人际关系和谈话气氛、体验融洽的外交亲和、成功实现沟通意图、显示说话人身份与交谈灵性、关照听话人情绪与处境、表现语言优越感、重组谈话的参与者、表明中立的立场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往来不断增加,日常交流中外语的应用重新引起了社会成员的关注,外语的水平提高也促进社会成员进行母语和外语的交替。具有社会表征特色的语码转换在多元文化的社会共享意识中,最能促进社会成员的沟通,帮助人们形成统一的客观性解释,具有客体信息维度、有关主要信息的结构或组织维度和评价维度等多维度的含义,及明显的社会性和当下性功能,能非常机巧地消弥群体差异性、共享社会根源性和优化行为说明性,已成为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社会、时尚、民情的不可忽视的语言应用现象。
二、南博会中语码转换的动机
“相似性吸引”是社会心理学对语码转换动机取向的最终、最有效原则。任何场合的交谈倘能增加身份、主题、兴趣、领域等方面的相似点,减少个中的不同点,无疑会有助于人们得到别人的好评和社会的接受。所以,人们在交谈的时候会寻找彼此之间的共聚量,相互之间表示亲和。
自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南博会)是由中国商务部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内容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它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国际经贸交流盛会,已成功举办了9届,成效显著,成为友好交流、经贸促进和多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是经贸与外交、文化等融于一体的盛会。中国政府极为重视,习近平主席出席了去年即2012年南博会开幕式。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缩写为ASEAN)成立于1967年。成员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10个国家。东盟各国总面积444万平方公里,人口5.84亿,在这广袤的东南亚地区,汉语在政府和民间的普及率达到惊人的地步,东南亚一些国家在网页上汉字的应用率高仅次于英语,会讲流利的中文已经成为一种优势与时尚。在万众瞩目、炙手可热的南博会及各分会场、经贸场合等,来自东南亚国家的人们能够以做为南博会强势语言的汉语进行交流、沟通、洽谈、交友、聊天等,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人能够在某些场合偶然或必然地进行汉语、英语或东南亚语言间的灵性转换,必定会缩短距离感,拉近亲和度,增强无穷的交流优势和外交效度,会议的融洽程度和成功预期就必定会应运而生了。
这种因主体意识影响下的具有立竿见影的语码转换动机,使用东南亚语言及使用汉语的南博会与会成员国的人们都是代表着某一种语言的社会集团,因而对自己的母语都有着强烈的感情。在这一社会集团外部,母语经常会是他们联系感情、表达相互亲和力的纽带与推手。如, 多次出席南博会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夹英语夹汉语的说话风格让中国领导人如温家宝等倍感亲和,仿佛一家人在交谈沟通。因他祖籍广东,华人后裔,很熟悉中国话。在使用其国语马来话时间或进行英汉语的语码转换,那是顺手拈来如鱼得水,让中国人觉得特别亲切,因此也特别容易赢得中国人们的欢迎。其实出席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老挝总理通辛、越南总理阮晋勇和泰国副总理吉滴叻都能时不时地说出一两句汉语进行交谈间的语码转换,提升亲和意识。同时考量于从众心理(conformity),出席或参加南博会的人们在相互进行外事往来、经贸交往时都有获取成就或者显示自我成就的趋同。而对语言的操纵与转换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说话者可能会主动且有意识地转换语码,希望得到别人的接受、认可,追求成就感和能力的认可而达成个人目的与动机,从而提升参会或出席南博会的成就意识。
三、南博会中语码转换的顺应
“顺应性理论”的倡导者Verschueren,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或者外部的原因,且在不同的意识下进行语言选择、转换或翻译的内化外显过程,遵循着自然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等三个特征,制约着人类能够灵性机动地使用语言,构筑交谈者对国际会务语言现实的顺应、对会展听话者现实的顺应、对与会心理现实的顺应,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中做出恰当的选择,促成语境关系顺应、结构课题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突变性的有机整体,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语言选择的实施是由进行顺应这个巨大推动力驱使的,而且进行顺应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交际顺应则是语码转换中最核心的概念。同时,语言和语言使用的语境之间也存在一种相互顺应的关系:语言选择塑造着语境,同时也被语境所塑造。因此,我们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顺应语境因素的具体表现,交际者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实现自己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交际目的和沟通动机,从而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南博会上使用汉语、英语东南亚语言三语之间的语码转换,正是为了实现某些语境顺应的结果,从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成功地完成出席意旨和参会动机,实现或政治、或经济、或文化、或外交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南博会这个多元文化、多语言共存共享的特殊背景下,为了接近和实现特定的沟通与交际目的,交谈者普遍有意或无意地采用语码转换策略以表达思想,促成友谊、凸显亲和、联结合作、寻找商机、拓宽成功之路。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活动中有效的语言互换策略,能有效地满足说话者与听话者心理需求,及时填补交际中某些跨语言、跨文化上的空白,表达内在的情感,抒发某种潜在的意图与动机,达到语言间转换与翻译的顺应与开拓。
四、结语
立足于汉语、英语及东南亚语言间语言接触所表现出来的区别性解释和协同性关系,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语码转换与互译的动机与顺应能够高屋建瓴地进行系统而科学的语料库建设,探讨汉语尤其是中国闽粤桂方言、英语与东南亚语言三合一式的语码对应、转换、演变和发展等是真正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自社会繁荣、经济发展、地区和谐、人们安康的国际性战略之一,对轰轰烈烈的南博会长此以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功建设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University,1982.59
[2]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Arnold,1999
[3]范晓迪.语言顺应论与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语码转换[J]. 教学与管理,2007(3)
[4]蒋金运.语码转换述评[J].南华大学学报,2002(9)
[5]李刚.自然语码转换研究的若干方面[J].外语教学, 2001(4)
[6]姚明发.50年来语码转换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反思[J].广西社会科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