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方法谈

2013-04-29 10:15朱健
语数外学习·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夏洛克洛夫文本

朱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不是背书,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往往好像什么都已经懂了,发现不了问题,找不到有疑问的地方,而当课堂上老师要他回答问题时又答不上来。

更让人苦恼的是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过于分散、零碎、肤浅,甚至毫无探究价值。例如一次我在教学《核舟记》一课时,安排一节自习课时间由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预习,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给了学生。有的组提出了六个问题,最少的也提了三个问题。除了组与组之间相同的问题,全班合计提出了十八个问题。对于这十八个问题,我没有及时进行指导筛选,就让一个小组一个小组依次进行展示,在本节课上光集体解决问题就占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课文朗读、疏通文意的时间就完全被挤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显得非常低。由此,我认为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就不能放任自流。常言道:无疑则思不起。无疑难以克服兴趣的易变性,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语文教学应该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通过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用多种方式解决疑问、探究本质。我认为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通读、理解、熟悉文本是质疑的基础

要想很好地质疑,必须深入理解文本,质疑的基础源于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无知则无疑。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预习,教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对书进行评价。首先让学生要学会对所学文本进行圈、点、批、注,把看书后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还要教学生在书上做记号,让学生努力做到读得通(课文内容)、说得出(课文大意)、圈得准(相关问题),为进一步质疑作好准备。

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是质疑的要点

1.因势利导质疑。质疑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认知思考、悉心钻研、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只有因势利导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在学生已经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我启发学生找文中的几个反常细节,引导学生质疑“狐衾”不暖、“角寻”难拉、“铁衣”难着的原因,从而得出塞外风雪奇冷的感受。

2.循序渐进质疑。教材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求质疑要循序渐进,即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先质疑酒店小伙计的笑,再质疑孩子们的笑、酒店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众人的笑,让学生深刻领悟鲁迅以乐写悲,用笑展示社会各阶层人的心态,取得了“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

三、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是质疑的策略

质疑是学生现有的知识、认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和矛盾,是学生对文本实现认识飞跃的标志。要根据文本从各个方面选择切入点质疑,只有讲究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疑。

1.质疑作品的时代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从“十年浩劫”中走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正是在这种感情的推动下,舒婷在工作之余写下了这首抒情短诗。当学生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后,对“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意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2.质疑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教《孔乙己》时,我让学生透过鲁迅先生写实的文字去认知小说主人公生活的社会背景,去体验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去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学生经过了一番质疑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

学生1:等级森严。短衣帮在柜台外站着喝酒,下酒物简单,急急地喝了休息;而长衫主顾有钱又有闲,坐在里面要酒要菜慢慢地喝。

学生2:人心势利。掌柜嫌“我”傻,照顾不好长衫主顾,让“我”做短衣帮的生意时要“我”往酒里掺水。

学生3:寡情淡漠。“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孔乙已惟一被人记起的理由,就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板。

学生4:弱肉强食。想当年丁举人原本也是读书人,但考中了举人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其身份和地位自然就与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别。读书人对读书人下手是那么的凶狠毒辣。

3.质疑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变色龙》是一篇细节描写十分到位的小说。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质疑细节来理解奥楚蔑洛夫的丑恶形象。一是奥楚蔑洛夫身上的那件军大衣。四次穿了又脱、脱了又穿的表演,足见奥楚蔑洛夫的狡猾。二是赫留金的手指头。它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从反面衬托出奥楚蔑洛夫的卑鄙。两个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勾画出楚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态。

4.质疑作品中情节的巧妙安排。《威尼斯商人》的情节富有奇特的浪漫色彩,大开大合,紧张曲折,很有戏剧性。剧中有夸张(如夏洛克提出割一磅肉的荒唐要求;鲍西娅与尼莉莎女扮男装和丈夫同时出庭,丈夫却不明真相)、对比(安东尼奥、公爵等人的宽容仁慈与夏洛克的固执凶残)、悬念(夏洛克的残忍报复心理使我们为安东尼奥担心,事态将如何发展?该如何割一磅肉?)、突转(鲍西娅抓住夏洛克的破绽,制服对方,使冲突向有利于安东尼奥的方向发展)等戏剧技巧的成熟运用,有仁慈与残忍、友谊与仇恨、复仇与报应的尖锐对立以及情节发展的出人意料。

5.质疑作品的写作手法。《枣儿》的作者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同时又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一是用象征物“枣儿”来表达思想感情;二是剧中的不少台词和情节富有象征意味。如“慢慢吃才能吃出甜味来”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讲的一般的生活哲理,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深厚感情。通过质疑,学生深入作品的情景之中,为作品中文物的真情呼唤而感动,为淡忘的记忆而深思。

猜你喜欢
夏洛克洛夫文本
世界著名小镇克鲁姆洛夫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快车上的讹诈
夏洛克·福尔摩斯怎样改变了这个世界
我夏洛克回来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