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艳
【摘 要】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读。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就语文教学中的“读”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
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读。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习一篇文章,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第三,记忆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和词语。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问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这才是“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
一、“读”的功能
1、有助于学生识字。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认识了新的知识,必须多次重复出现,也就是复习,才能把短暂记忆变成长久记忆。当他们认识了生字新词后,朗读课文是最好的复习巩固。同时,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自能识字。《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低年级的课文都注上拼音,学生可以借助拼音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在朗读中不断重复出现,留在学生大脑的印象就会由模糊慢慢地变得清晰。这样,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就能认识很多生字。
2、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手段。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朗读课文,带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此外,在学习课文时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让多种器官同时参与,就可以通过语音的抑扬顿挫,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3、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读,可以培养语感。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语感。“这个语段中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是用那一个”,“这个句子为什么是一个病句”,很多时候,我们无须去问“为什么”,语感早已经告诉我们理由了。而语感的培养就来自于平时点点滴滴的“读”的积累。
二、教学中的“读”
1、反复阅读选文。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解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2、抓住文体特征。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解决问题,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解决问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
3、准确把握材料。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理解文昭就会吃力。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理解文昭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4)文章归类阅读。阅读文章成千上万,如何从有限中把握规律才是关键。阅读文章总是按照每套试题四篇文章分布,于是众多学子也就按部就班。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读过的所有文章按照主题分类,比如分为校园类、医学类、家庭类、环境类等等,按类别学习这些文章,我们不仅能系统掌握某一类别文章常用的词汇,就能把握该类文章的结构特点。
三、“读”的培养
1、充分利用课本上的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和凭借,有关知识的、情感的、文化的等等内容都立体地蕴含在课文中。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常利用课本的课文作为契机,引导他们扩展性地阅读,从而增大读书量。因为课本上节选的课文是经精心挑选的,很多是名篇或名篇中的节选。如在讲《草船借箭》时,可讲讲内容的大概,讲到精彩的地方故意卖个关子: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作品。且提出要求:过一段时间大家要谈自己的读书感受,可讲述故事、可就自认为优美的句子等谈感受。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大激发了,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读书。
2、教给方法,指导读书。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马马虎虎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不可取的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因此我指导学生读书应把精读、背诵和博览相结合。
“读书破万卷”,其中包括精读和背诵。在语文学习中,精读和背诵一些诗文、片断很有益处。然而,没有“读万卷书”的烘托,背诵、精读会失之孤陋、缺乏底蕴。精读、背诵的少量文章中,语言和内容的覆盖面和再现频度相当有限,必须加之以广读。现代文尤宜少背多读。与古代的读经不同,与研读各种学术专著也不同,大量阅读语言丰富、内容通俗的读物,必要而且可能。广读博览虽然不能深思熟记,但是能对语感培养、艺术熏陶、性情陶冶形成合力;对语言、内容也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再现、再认记忆,还能组合、扩展为链索式、网络式记忆。这是精读、背诵少量文章不能等同的。而且以记忆为主的阅读,青少年时读一、两遍,胜过中老年时读若干遍。
经事不多、涉世不深的学生,只有在读书中多多补充中外古今、社会人生的感性知识、间接经验,认识才能扩展、提升,也才能对文章深入解读,也才能激发学语文的兴趣,才能有助于作文教学及语文教学中其他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