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兰
初中美术欣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意志和正确的审美观,从而提高精神境界,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不知美丑,缺乏健康审美情趣的人,是做不好工作,过不上幸福生活的。所以,美术欣赏教学对辅德、启美、益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工作实践中,针对如何上好欣赏课,如何提高欣赏课的质量来达到上述目的,对美术欣赏教学作了些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把握初中生的年龄、知识结构特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
进入初中阶段,课程比小学增加了好几门,课业的增多,知识相应增加。初中生不同于无忧无虑人天真的儿童时代,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且爱动脑子,这时期也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利用中外古今优秀的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况且学生对中外古今文史课的学习和其他知识的增加,使他们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欣赏和分析能力,这对他们了解和分析、欣赏美术作品带来了很大的帮助。针对这些特点,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二、注意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个老话题,似乎是德育的事,其实不然,通过美术欣赏会达到比一般说教更好的效果。一幅好的作品往往使人赞不绝口,而一个画家的人品,更令人崇敬。徐悲鸿是大家熟悉的画家,都知道他以画马著名,入选了他的《风雨鸡鸣》作为欣赏作品。讲课时介绍了其生平,重点便放在作此画目的上:此画作于1937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我国,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画家借公鸡的长啼来抒发他的爱国之情。公鸡引吭高啼,其寓意是唤醒群众起来抗日,同时也寄托了作者渴望光明憧憬未来的心情。结合作品激励学生在恶势力面前不畏强暴,英勇不屈,敢于斗争。
三、在欣赏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从而热爱美好的生活
艺术家的创造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源泉。《现实生活与艺术创造》中,有一幅《水就是生命》的宣传画,此画形式简单却寓意深刻,正因为作者观察和体验到水对人类的重要性,才能以简明的形式警示大家保护水资源。看到此画便自然联想到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每一滴水。”这样结合现实的讲解,学生既易理解又培养了兴趣。讲到《“一家人”椅》设计时,请学生讲出自己家里的家具式样及其用途,学生都能各举其例。《建筑艺术》时我结合建筑的适用、坚固、美观这三要素,介绍我们学校这幢综合教学楼,从外观看,造型别致,大方,符合美观的要求。从实用角度看,既有办公室,图书室,以及实验室等,但它们均根据不同的功用而分别设计。这样用学生最熟悉的实物进行讲解,有利于启发学生观察生活,提高审美趣味,从而热爱美好的生活。
四、将幽默艺术运用于教学中
一堂生动形象的美术欣赏课,除了常规的电化教学、挂图等必备教具外,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灵活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很重要,这其中少不了幽默艺术。东汉的《说书涌》,说书者那种伸头、耸肩、飞眼笑近乎于手舞足蹈的神态,被刻划得维妙维肖,极其传神。讲到此,便见有学生在模仿表演,于是我灵机一动,左手执书右手拿着教棍眉飞色舞地讲了起来,活像一个说书人,学生见状,笑得前俯后仰,他们一下子感觉到说书者全身投入后的忘形情景。讲米隆的《掷铁饼者》,我先请学生上台模仿图中动作做掷铁饼状,由于初中体育常规教学中没有此课,学生的动作就不标准,引来阵阵笑声,学生们通过做和观察后,便不难理解图中的艺术形象:作者正是选择了掷铁饼时铁饼摆回到最高点,要掷出的一刹那,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的关键环节,那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整个雕像给人以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强烈的运动感。
美术课中的幽默不是简单地逗学生发笑,运用得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加深印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课本内容有较全面的了解
教材的欣赏作品几乎是各时期的代表作,与之相关的知识如不加以补充,学生所了解的知识便有种断线的感觉。如讲郑板桥,我补充介绍了“扬州八怪”其他几人及绘画风格。“南宋四家”中只有马远的《踏歌图》入选,我又补充了李唐、刘松年和夏圭以及南来山水画和北宋山水画的不同风格。石涛强调观察和研究自然景物,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与之相对应的以临仿古人为能事,成为清初绘画领域中保守势力的代表“清初四王”也作了补充。“元四家”中黄公望、王蒙、倪瓒都有作品人选,只漏掉了吴镇,自然也作了补充。适当补充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作者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增加了知识面。
六、在美术教学中进行随堂欣赏
学生审美能力和情趣的提高仅靠专题欣赏是不够的,应注意随堂欣赏,各课业中伴随着学生实际操作而进行的形式美的讲授和技能训练,如丝丝细雨滴滴入土,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随堂欣赏似涓涓细水将汇聚成知识的海洋,这在教学中应当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