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喆
【摘 要】目的:为孕10~14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选择最佳方法。方法:对我院168例孕10~14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在清宫或刮宫术前给予使用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结果:168例均有效,有效率100%,手术过程顺利,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月经按时恢复正常。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是对孕10~14周妇女终止妊娠的有效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妊娠妇女;终止妊娠方式
在临床上对于妊娠中期的传统引产方式一般为利凡诺羊膜腔穿刺引产或水囊引产,但是由于此两种方法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道裂伤或胎膜残留等情况,甚至会引起患者大出血[1-2]。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响应政策号召,药物流产渐渐广泛用于临床,也渐渐被临床所重视。笔者就我院近年来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中期妊娠流产的患者资料进行了分析讨论,对其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统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200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共168例孕10~14周的妇女要求终止妊娠,均身体健康,年龄16~48岁,平均年龄29.8岁,未产者60例,经产108例,孕10~12周88例,孕12~14周80例。
1.2 选择条件 ①月经周期正常,有明显停经史,妇检与孕周相符。②B超检查确诊为宫内妊娠:胎儿双顶径2~3.5cm,见胎心搏动良好。③无服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禁忌症。④查血常规、白带常规、凝血五项、肝肾功、心电图正常。
1.3 方法 第一天早上6点口服米非司酮50mg,晚上睡前服25mg,第二天与第一天相同,服药前后2小时禁食。第三天早上用碘伏冲洗阴道后置米索前列醇(研粉)600ug,根据腹痛及阴道排出物实行清宫术或钳刮术。
2 结果
①168例中有162例均于放药后0.5至2小时出现阵发性宫缩痛,有124例在放药后2~6小时胚胎组织完全或部分排出宫颈以外,予清宫术。有6例放药后4小时仍无明显腹痛,再给予米索前列醇600ug,2小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宫缩痛,于第一次放药后8小时行钳刮术共44例,手术均为操作容易无阻力感,钳出已软化的胚胎及剥离的胎盘组织,术中出血量80~150ml,术后予缩宫素及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观察24小时无特殊后离院。②副作用:168例中无损伤、感染病例。口服米非司酮有少部分病例出现类早孕反应,置米索前列醇后出现腹泻、呕吐、一过性发冷发热,肢端痒等占50%,一般不需用药,2例寒战严重者肌注异丙嗪25mg后缓解。③随访:168例均手术后10天内阴道流血干净。35至45天月经恢复。半年内月经正常。
3 讨论
①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医改的深化,计划生育仍为医院妇产科工作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对孕10~14周要求流产的妇女,单纯选择药流易造成药流不全、大出血、流血时间过长、组织残留时间过长、继发感染、流产失败等,传统的钳刮术手术操作困难、病人痛苦、手术时间长、流血过多、子宫损伤、感染机会大,而本组168例使用米非司酮结合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后引起流产后清宫或难免流产后行钳刮术,手术操作容易、手术时间短、流血少、病人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无远期并发症、有效率100%,不失为最好的选择方法。
②米非司酮能够通过抗孕酮的效果来提升子宫平滑肌对于前列醇的敏感性,能够有效地避免传统的羊膜腔注射所出现的宫颈过硬、宫缩过强等情况,也就避免了宫颈裂伤等情况的出现[3-4]。另外,米索前列醇是在阴道后穹窿进行放药的,操作也较为简单、方便。从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来看,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引产的胎盘和胎膜剥离较为完整,能够有效地避免在引产后需要清宫的现象,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缩短了住院时间。晚期流产出现不全流产时易引起大出血,使用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也有过发生过敏性休克病例,故使用该方法应在有输血及抢救设备条件的医院进行[5-6]。
③清宫问题:本组病例168例中行清宫术124例,行钳刮术44例,故即使外观完全流产,也常规予清宫,目的是防流产后流血时间长、继发感染或因随访困难引起的误诊误治,更好地预防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梁日华,李玉萍. 三种药物用于终止孕10-14周妊娠的比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2):119.
[2]黄紫蓉,杜明昆,张旭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0-16周妊娠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9,15(1):53.
[3]翁梨驹.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腺素终止妊娠8-12周的流产问题[J].中国使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0):585
[4]童传良,庄留琪.药物流产的安全性与评价 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0):589
[5]孙敬霞,韩向阳.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时绒毛及蜕膜的形态学改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0):597
[6]杨笑平,朴红霞.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12-14周未产妇钳刮术中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