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与《红山》的比较

2013-04-29 23:18邱海春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奴性讽刺阿Q正传

邱海春

摘 要:本文对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和金东仁先生的《红山》从社会背景、创作主题、人物描写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索两位作家的文学共性和不同点。

关键词:奴性 批判 讽刺 精神胜利法 反语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85-01

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和韩国的3·1运动后,中韩两国进入启蒙主义阶段,在此变化下中韩两国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出现很多共同点。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的批判讽刺中篇小说《阿Q正传》和金东仁的短篇小说《红山》都是在中韩民族处于危机时创作的启蒙作品,拥有很多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1 小说简介

《红山》的主人公“野猫”对于居住在满洲的朝鲜人村来说是个肿瘤般的存在,他喜欢打架斗殴赌博,以折磨村里人为乐。但是,一天,村子里的宋姓老人去中国地主家交租被地主打死了,村子里的人都很愤怒,但是却没人有勇气反抗,有勇气反抗的是村子里人人厌恶的“野猫”,但是“野猫”却是满身鲜血的被抬了回来。野猫在临死之前,最希望看到的是“红色的山”和“白衣”,最后却在韩国的国歌中死去了。

《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是个经济上一无所有政治上备受屈辱的流浪雇农,却自尊自大,自贱自轻,对于别人对自己的侮辱和奴役喜欢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在近代化的混乱过程中,阿Q想凭借自己的聪明明哲保身,却因为自己的无知搭上了性命。辛亥革命波及未庄,阿Q对于革命的理念和开展过程一无所知,愚鲁莽撞,随声附和,最终落得被枪杀的命运。

2 作品背景与目的

《阿Q正传》的时代背景是清朝末期,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因为辛亥革命,中国处于旧秩序的崩溃和新文化涌入的混乱时期。当时,中国领土上受到他国支配瓜分,可是中国人却是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之中,愚昧无知。

从时代背景来看,《阿Q正传》与《红山》基本相似。《红山》的写作背景是30年代,当时在日本侵略下的韩民族,特别是移居到满洲的韩民族经济上政治上饱受折磨,民族意识强烈,却缺少反抗精神。

因此,《阿Q正传》通过阿Q的典型讽刺了沉浸在虚无的英雄主义和失败主义中,不敢直视现实的中国人、即使国家处于灾难中依然被大国意识蒙蔽了双眼的中国人、对贫困的物质生活视而不见只专注于精神上自我满足的中国人。金东仁则以“野猫”身边的村民为代表批判了对于不合理现实缺乏反抗精神的韩民族的软弱无力以及奴性和明哲保身,启发不知奋发的国民意识。

因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阿Q正传》和《红山》的共同创作主题。不同的是《红山》没有仅停留在反应民族现实上,还通过主人公的特殊人生将日帝时期韩民族的受难史具体化,表现了强烈的国家独立意识和爱国心。

3 人物创作

两部作品都成功描写了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形象。主人公都是没有固定工作的出生身世来历不可考的人物,但是都是当时中韩普遍存在的民族意识丧失的民众的象征。

《红山》中的“野猫”象征着当时日帝侵略下无可奈何离开故土流落异乡丧失主权与国土的韩民族。在“野猫”身上包含着失去国土的韩民族的悲哀与愤怒,听到同胞的死讯,“野猫”去找满洲地主报仇,显示了复苏了的民族意识和内心深处潜在的民族感情和自存意识。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通过阿Q描写了当时陷入传统社会泥潭的国民形象。阿Q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中国人的代名词,特别是不输给任何人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不管遭到怎样的侮辱都不知反抗,反而认为自己在精神上胜利的独特的思考方式世界闻名。

但是,在主人公创作上,《阿Q正传》通过直接展示人物的行为和言语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尽量避免直接性的说明。例如:阿Q被别人取笑和捉弄时就会说“儿子打老子、人打了虫子”,与己无关似得自我安慰。相反《红山》中作者用间接的语言描写“野猫”的性格和外貌。“

,,,

, ”

………”“

.”

4 创作手法

4.1 《阿Q正传》是以传的形式创作的中篇批判讽刺白话小说

以这种形式创作的作品大部分主人公品德情操高尚,善始善终。而《阿Q正传》主人公阿Q却以异于常人,表里不一,用反语式的手法描写在揭示主题上更具批判性效果。而《红山》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创作,通过作品中出现的辅助人物“我”来叙述主人公的故事。“我”是观察者同时又是叙述者。所以通过“我”的眼睛来描述“野猫”会使得叙述更客观真实。

4.2 《红山》使用了反转手法

整篇小说的一大部分都在叙述“野猫”的为人及他人对他的评价。更能烘托出作品后半部分中“野猫”突然冲击性改变的意义。即,由否定突然转变为肯定更能突出主题。《阿Q正传》描述主人公思想与行为上的矛盾,并且作品中使用日常对话中使用的口气,使读者在嬉笑中了解到小说的主题。

4.3 《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使用了很多文学创作技巧

例如运用以生动感为特征的夸张,以反语式叙述给读者幽默感,用喜剧样式描写悲剧式的故事等等,这与《红山》中“野猫”临死之前想听国歌的浪漫式的手法相比,更具形象的直接的效果。

5 结语

文学作品不仅反应历史现实,更有启迪民众思想的作用。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和金东仁先生的《红山》都是中韩民族处于危机时创作的作品。通过两部作品我们能再一次感受到中韩民族历史上经历的苦难及两位作家的爱国心。阿Q的精神胜利法反映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和奴性。阿Q生活的未庄是当时整个中国的象征。而未庄又使人联想到“野猫”生活过的那个小村庄。阿Q是孤单的,这与《红山》中的“野猫”非常相似。《阿Q正传》中讽刺批判不管别人怎么侮辱都不知反抗反而认为自己胜利了的当时中国人的奴性的创作目的与《红山》非常相似。

参考文献

[1] 郑升镐.金东仁小说的人物论[D].成均馆大学校教育大学院.

[2] 方梅.论鲁迅的《阿Q正传》[J].中国西部科技,2008(35):20-21.

[3] 鲁迅.鲁迅文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29.

[4] .<>(),:,1995:38.

猜你喜欢
奴性讽刺阿Q正传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琵琶记》中赵五娘形象的异同
多变与奴性:《动物庄园》中人性的探讨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赛博批评视角下对英剧《黑镜3:白色圣诞节》的解读
浅析鲁迅《我的第一个师傅》艺术特色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
愤青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