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萍 靳丽娜
摘要 网络谣言既具备谣言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网络谣言的内容基本都同那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有关,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如果处理不当则危害比较严重。因此,政府、大众媒体、网络媒体和网民应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为消除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共同努力。
关键词 网络谣言 内涵 传播模式 角色控制 策略
程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文化管理学院讲师;靳丽娜,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文化管理学院讲师。
谣传中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曾成为网络焦点事件,从淘宝商家的“末日用品”到房地产业的“末日抵押”,从无知者的恐慌抢购、无度挥霍到白领精英们的抵押捐赠等,这条荒诞不经的谣言已全方位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但谣言随着2012年12月22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而不攻自破,从而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笑谈,但这条谣言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谣言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舆论现象,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等特点,使得谣言的传播产生了明显的“蝴蝶效应”,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的不完全统计,仅2012年3月份,有关职能部门清理的网络谣言信息就多达21余万条,这充分说明了网络谣言的普遍性和治理的紧迫性,虽然我国现今已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然而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一、网络谣言的内涵
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岁。大众媒体的出现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尤其是插上了网络翅膀的谣言,其危害性愈发明显,对其控制也更加困难。网络谣言是指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传播的谣言,这就使得网络在成为民意表达的一个重要渠道的同时,也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由于其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发布和传播的,所以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其传播范围极为广泛,呈现出跨地域、跨语言和跨种族的传播现象;二是其传播速度更为快捷,通常监管者还没来得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已泛滥成灾;三是其传播途径更多,如传统的综合门户网站、聊天室、百度贴吧、即时通讯工具以及微博等新媒体都是;四是对其控制较难,造谣者身份的隐匿性和传谣者的渠道多样性均降低了网络谣言的可控性,同时,网络谣言产生之后,通过与人际传播的相互配合和交叉影响,还会导致谣言迅速向网下蔓延。
二、网络谣言的产生
陈力丹教授在他的《舆论学》一书中认为,谣言是公众应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应激状态,是公众解决疑难问题的不得已形式。鉴于此,应当把谣言视作公众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表达的意见或情绪倾向。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上难免会存在一些不满和抱怨的情绪,造谣者以网民对突发事件的真相不了解为突破口,大肆捏造谎言、歪曲事实从而误导网民。因此,网络谣言的形成和传播与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的种种社会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谣言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三者非理性因素之间的紧密配合和相互作用导致的。在网络环境下,造谣者中有些人是本着娱乐到底的精神去故意恶搞,这类谣言多以各界名人或有影响力的强势机构为恶搞对象,以求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心理快感;另一部分人则是因为生活不如意而对特定的目标对象或整个生存环境感到不满,于是故意诋毁、诽谤他人,或者捏造一些能引起社会气氛紧张的谣言,以此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从传谣者的角度来看,当接触到的谣言与自身境遇想契合时,则会爆发出极大的传谣热情,使得谣言呈金字塔形不断向底层扩散,试图借助传播的力量完成自身利益的诉求。[1]从受谣者的角度来看,其之所以接受谣言主要是由于信息甄别能力较差,因而对信息的评判能力较低,容易受到谣言的误导。
三、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
网络谣言的传播是通过多个渠道进行的,通常以人际多向顺延的模式传播。就谣言的传播模式而言,一般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链状模式。链状模式是谣言传播的最基本模式,指的是谣言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尽管每一个传播者可能会同时把信息传递给另外很多终端背后的受传者,但这种一环扣一环的传播过程是其根本所在;二是树状模式。树状模式是指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然后这几个人再传到一定数量的人群的传播模式,如在网络论坛和微博网络空间散布谣言基本上属于此类模式。这种传播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信息容量大且带有很强的互动性,信息覆盖面以几何级的速度向外不断扩散;三是漩涡型复式模式。它融合口头传播、网络传播及传统媒体传播于一体,这种媒介的交叉组合容易形成谣言信息的漩涡型传播而积聚更大的能量,因此渗透能力和影响人群的密度极高,其爆发出的舆论效力不可估量。
四、网络谣言传播中媒体的双重身份
《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认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凭实据的或未经证实的以及公众较难判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在网络谣言产生和覆灭的传播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着两个立场迥异的角色:
1. 大众媒体助长了谣言传播的效力。新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反常性,在网络环境中各类谣言可谓无所不包,比如用死人尸体炼制食用油、用废纸制作包子等一系列稀奇古怪的谣言就是发源于网络,然后通过网络空间和人际交往迅速进行传播。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一些大众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刻意使用一些带有噱头的字眼作为这类反常性新闻的标题,借此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这在客观上助长了谣言传播的效力。
2. 大众媒体担当了辟谣的重要角色。美国著名政治家李普曼1922年在其所著的《舆论学》一书中谈到了拟态环境的问题,他认为人们对于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东西,只能通过新闻媒体去了解它们的真实状况,即根据大众媒体提供的“拟态环境”来作出自己的反应。谣言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而迅速的传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众媒体没有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辟谣。相反,如在2011年发生的食盐抢购事件中,有关碘盐可以防止辐射的谣言四处流传,甚至出现了大小超市食盐被抢购一空的“盛况”,而在大众媒体的积极引导下,仅仅在三天时间内,抢购事件就基本上得到了平息,谣言的传播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衰退期。
五、网络谣言的控制策略
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具有相当复杂的社会背景,要想彻底根除谣言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应采取防范为主和压打结合的策略,努力压缩网络谣言存在的空间,尽最大可能将各类谣言扼杀在摇篮里。
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网络谣言治理的前提条件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给社会、媒体和公众提供网络行为的法律依据和行为指南,用以消除网络谣言给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德国刑法典》第276条中明确规定,凡是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在广大民众中产生严重的不安情绪并危害公共秩序者,处以最高6个月监禁或罚款。我国也制定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利用网络散布谣言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但部分法律条文现在已有了明显的滞后性,适用性较差,需要不断改进。
2. 建立独立的辟谣中介网站。治理理论认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依赖于社会各界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有效配合,辟谣中介网站具有非营利性和较强志愿性等特征,不受利益的干扰和绑架,能从科学的角度公正地还原事件的真实面目。从网络受众来讲,中介网站传递出来的信息更具真实性和亲和力,如美国的Snopes网站作为一家专门的辟谣网站,每天大约有几十万网民浏览该网站以探索事件的真相。国内也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辟谣网站如果壳网和辟谣百科等。最早揭露日本核辐射扩散示意图为不实信息的便是果壳网,这些网站的存在在引导网络舆论和监督舆论导向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网络谣言的化解。
3. 建立互联网舆情监控管理系统。由于网络谣言在发布过程中逐步模糊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对其是否准确难以判断,对其影响范围也无法进行精准的控制,因此建立互联网舆情监控管理系统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该系统可对网民热衷地进行网络信息交流和发布的几个重点区域进行监控,展开信息搜索和采集工作;其次,可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分析,形成舆情简报,这样不但能及时预知和发觉网络谣言的产生源头,也可为进一步控制网络谣言的蔓延提供帮助,同时对相关部门获取网民意见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4. 培育网民的谣言防范意识。美国心理学家克罗斯认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从这个公式可知网民的批判能力是与谣言的传播效力成反比关系的,谣言防范意识匮乏的网民往往会成为谣言传播的推动者。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的预防接种理论认为,如果想增强一个人思想上的防疫力,可以先让他接触一些弱性的反面观点(即接种),从而形成通用的“免疫力”,具备“免疫力”之后,在遭遇较强的相反意见的攻击时就不至于轻易改变原来的态度。[2]基于这一理论,相关部门在网络谣言的多发和频发领域,可以采取科普教育等方式向网民普及相关知识,大众媒体也应该适当推出一些由谣言引起的负面影响的新闻报道,逐步提高广大网民应对谣言的“免疫力”并增加防范意识。
5. 媒体开辟“辟谣专栏”。美国知名的《旅行者先驱日报》于1942年3月至1943年12月间曾经开辟了一个辟谣专栏,称之为“谣言诊所”,开设专栏的目的就是及时驳斥那些流传甚广的谣言,此种做法后来被多家美国报纸和杂志借鉴。我国的新浪微博也从2010年开始开设了“不实信息曝光专区”,对谣言进行曝光并说明事情发生的真相。事实证明,“辟谣专栏”在谣言的防控方面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对某些谣言起到了否定的作用,而且也有一定的预防功效,使受众不再轻易相信其他谣言。
结 语
谣言已常态化地以不同的形式在网络中出现,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新华电讯2012年8月12日的报道称,瑞士洛桑联邦工学院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的数学算法,能够找出网络谣言的发起者,即通过“监听”有限数量的网络人员,能够确认传谣者的具体身份。因此,除了文中上述的措施以外,技术手段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遏制网络谣言泛滥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亮. 新媒体环境下的谣言传播及防范研究[J]. 编辑之友,2013(4).
[2] 夏怡. 网络谣言传播机制及其治理对策[J]. 传媒观察,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