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编辑在同行评审过程中的责任

2013-04-29 23:05钟雨倩
编辑之友 2013年8期

摘要 在整个同行评审过程中,编辑要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文章从稿件的预处理、审稿人的选择、审稿人的培训和管理、收到评审意见的决定等几个方面谈了编辑的责任。只有编辑责任的落实到位才能让专家充分发挥其专业学识水平,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同行评审的缺陷,实现对期刊负责的工作目标。

关键词 编辑责任 同行评审 审稿人制度

钟雨倩,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编辑部。

一、同行评审

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是保持期刊学术水平的举措之一。期刊的声誉、影响因子和同行评审质量是论文作者对期刊最为关注的三个方面。[1]同行评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作者编造实验结果、篡改数据或将他人研究成果据为己有等学术不端行为。[2]它是决定科研成果是否能发表最关键的一环,对发表论文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行评审制度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暴露出不少问题。评审有时会受到评审者主观意志和专家知识水平的局限以及评议过程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容易带有个人主观偏见和片面性。[3-4]

二、编辑的责任

在同行评审中编辑是主体,评审专家只是被动地应邀按照编辑的要求提出作为同行专家对该文的意见, 帮助编辑在专业上更好地理解某篇论文。[5]在整个同行评审过程中,编辑只有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才能使专家充分发挥其专业学识水平,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同行评审的缺陷,实现对期刊负责的工作目标。下面从同行评审的整个过程谈谈编辑需要落实到位的责任。

1. 送审前的稿件处理

审稿人的态度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6](1)如果一篇论文恰好和审稿人的研究兴趣点和经历相关,那么他往往很乐于接受审稿。(2)优秀的稿件选题有趣,有科学价值,能够给审稿人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信息,审稿人也乐于接受审稿。(3)质量差的稿件,没有学术交流价值,审这样的稿件等于浪费时间;或某些稿件语言表达有问题(特别是国内作者写作的英文论文),致使审稿人无法完全理解作者的研究意图和结果等等原因,往往直接导致审稿人拒绝接受审稿。

由此可见,送审之前对稿件的处理就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审稿人接受或者拒绝审稿的态度,而且还关系到期刊给审稿人的整体印象。编辑必须把好初审关,将选题不好、没有科学价值的稿件直接退掉。而对语言表述有问题以及论文格式(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不符合期刊规定的稿件退修。由于国内大多数编辑并不做科研工作,对某些论文的学术价值可能把握不够准确,这时,可以将这些稿件送给编委或者科学编辑初审。

同行评审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由于审稿人不公正造成的。例如,审稿人对作者的国籍、母语、所属机构甚至是性别的歧视,[7]或审稿人的倾向性(给有人情关系的作者有利的审稿意见,给有竞争关系的作者不利的审稿意见)问题等等。针对这种情况,很多期刊采用了对作者和审稿人信息互不公开的双盲审形式。如果期刊确定是双盲审的审稿形式,编辑在送同行评审之前还要注意核查稿件中是否已经将作者信息去掉。除了首页作者的内容外,还需要注意文中有无隐藏的签名或者水印,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将容易暴露作者身份的致谢内容从外审稿件中去掉。

2. 审稿人的选择培训和管理

(1)审稿人的选择

第一,筛查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很多期刊在审稿人信息库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会要求作者自己推荐审稿人。作者推荐的审稿人有可能是他在阅读相关参考文献时发现的审稿人,这种审稿人往往具有审核这篇论文并发掘其价值的能力。但有些作者对论文送国外评审或者知名专家评审有所顾虑,[8]仅仅推荐了自己认识的人,或者是自己小范围内的专家。这些被推荐的审稿人有可能没有做过相关研究,或者直接根据人情打分。这种审稿意见一旦被编辑采用,极有可能造成编辑对该论文质量的误判。因此,编辑必须仔细核查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包括通过网络核查审稿人简历,通过数据库查审稿人发表的论文情况。一旦发现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不合适,编辑要及时和作者沟通,让其重新推荐审稿人,并打消作者顾虑,让作者明白稿件经过国外或其他有一定资历的学者的认真审阅,会对论文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是英文论文,国外审稿人还会指出一些国内审稿人容易忽略的语言问题。

第二,搜索自己需要的审稿人。作者得到多个审稿意见后对论文进行修改,论文质量要明显好于仅有单个审稿意见的情况。[9]一篇论文有越多的审稿人审稿,越有利于编辑公正地评估论文的发表意义。Ware M 指出如果要得到值得信赖的审稿意见,需要每篇论文选择6个审稿人[10]。但是由于国内外的期刊数目庞大,在研究领域内比较活跃的审稿人往往遭到多家期刊的“抢夺”,很多专家同时担任了多家期刊的审稿人或者编委,审稿任务已经超负荷。在这种外环境下,每篇论文6个审稿人这个标准很难达到。比较通用的做法是,每篇论文选择2~3个审稿人。

如果每篇论文的审稿人在数量上不能达到理想值,编辑则要好好把握审稿人的质量,以达到对论文质量负责的目的。如果作者推荐的比较合适的审稿人不止1个,编辑也应该尽量只用1个,多余的可以做审稿人储备,今后再做审稿邀请。另1个审稿人通过自己寻找,以尽量保证评审意见的客观性。对于国内作者写的英文科技论文,可以邀请1个国内专家和1个国外专家作为审稿人。国内审稿人对研究区域往往比较熟悉,而且同领域的专家很有可能在该地做过相关研究,可以更容易地在内容上把关。而国外审稿人可以从国外读者的视角核查该文的学术意义和区域意义,这对于一个国际期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国外审稿人往往能提出一些国内专家容易忽视的问题。例如,国内作者受到语言的习惯或口语化的影响,经常写出一些很中国化的语句和用词。这些词句语法结构等都没有错误,国内审稿人往往会忽略,而国外审稿人会很容易发现疑惑的地方,并提出相关的修改建议。

同行评审中很有可能出现由于审稿人能力的不足,发现不了论文在学术方面的问题和缺陷的状况。比如,某审稿人的研究大方向虽然是泥石流,但是他的具体方向是泥石流灾害工程上的防治,那么对于泥石流模型或模拟等方面的论文,他往往只能给出比较笼统模糊的意见,也可能发现不了比较关键的问题。因此,编辑寻找审稿人时要注意寻找研究领域的“小同行”作为审稿人,“小同行”专家更能了解论文的内容,从而对其作出比较具体、恰如其分的评价,评审意见恰当充分,且审稿速度快。[11]

(2)审稿人培训

由于每个刊物的要求不同,为审稿人提供审稿列表的模板是非常必要的。在模板中,编辑可以将希望审稿人给予论文评价的具体方面做成列表,并提供选项,审稿人只需要直接勾选即可。当然,除了勾选选项之外,也要向审稿人说明,希望他还可以另外提出对论文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审稿列表可以在每次邀请审稿的同时发给审稿人。对于新邀请的审稿人,还应该将办刊宗旨、栏目设置、稿件要求等内容发给他们,使他们对期刊有所了解。[12]对新发展的青年专家审稿队伍,最好能有优秀的审稿意见作为模板供他们学习。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成熟的审稿人,他们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经历,为期刊的发展将会贡献更多的力量。

有条件的话定期召集评审专家以座谈的形式进行“培训”和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

(3)审稿人管理

并非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并将稿件成功送审后就可以了。在审稿过程中,编辑的责任在于不断促进审稿进程,并加以监督。编辑可以通过提醒审稿人完成审稿任务以达到缩短审稿时间的目的。现在很多编辑部使用的在线投稿系统往往有自动提醒审稿人的功能,通过设置可以隔一段时间就由系统自动发邮件提醒一次,这样即可有效避免编辑人工提醒的疏漏,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编辑在收到审稿人意见后,应对审稿人每次的评审意见做出评价。对审稿意见敷衍、空洞无实际价值的审稿人及时淘汰。评价结果还可供编辑部以后对审稿专家进行调整时参考,2~3年应做一次“中型调整”,5~6年进行一次较大规模调整,[13]逐渐淘汰评审准确率低、责任心不强、科研活动不活跃的审稿人,不断补充新的审稿人特别是优秀中青年专家,使之结构合理,增强学术活力,以维持审稿系统的良性运作。

编辑与审稿专家保持联络也是同行评审中重要的一环。这个联络不但体现在对当次评审意见有疑问的地方和审稿人进行沟通,还表现在收到审稿意见后给予审稿人反馈,对他们在这次审稿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同时指出不足的地方,以便调动审稿人的积极性并提供给新的审稿人学习的机会。某些审稿人需要编辑部提供审稿证明,编辑应该给予中肯的意见,并及时回复。另外,编辑还需要定期反馈本刊最新动向给所有审稿人(包括最近没有审稿任务的审稿人),并在刊物或者网站上定期公布审稿人名单,对他们为刊物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3. 收到评审意见并决定

审稿人主要在论文表达、创新点、技术/方法、数据处理、结论等方面做审查,最后做出接受/拒绝/修改的建议。编辑在获得多个审稿人意见后,需要认真阅读同行评审意见,进一步了解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审稿人关于论文的建议只是作为参考,最后决定是否刊用的还是编辑和主编。每一种期刊都有自己的选稿标准,而不同的评审专家必然存在评审标准的差异。编辑在后期处理时需要对评审意见标准化,将评审标准统一到期刊的选稿标准上来,过滤掉言辞过激的观点,并客观、公正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主编确定期刊真正需要的论文。[14]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两个审稿人的意见相悖。这时候编辑由于学术水平不足,显得有些困惑。对此,编辑可以让作者对每条审稿意见做出回复,根据作者回复的内容帮助最后决定;也可以再邀请一位审稿人进一步审稿,帮助编辑判断。

若审稿人提到论文有抄袭的嫌疑,编辑应该找到原文进行比对,仔细核查。特别注意有些抄袭是图表转化为文字或者文字转化为图表的“高端”抄袭方式,编辑必须仔细阅读全文,理解论文内容后才好判断。

编辑要在稿件质量和数量中间寻找一种平衡。[15]这需要编辑根据同行评审意见、手头储存稿件情况、栏目设置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既保证发表论文的学术质量以及对读者的吸引力,也要保证刊物能够连续出版,不会出现“空档期”。

参考文献:

[1] 任胜利. 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Rowland F.The peer-review process[J].Learned publishing, 2002,15:247-258.

[3]吴伟根,章晓光. 科技论文审稿意见分歧的实证分析及处理方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3):280-282.

[4] 宫福满. 科技期刊提高专家审稿质量的编辑措施[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4):428-430.

[5] 杨雷,徐樟有. 如何提高英文版学术期刊质量:Petroleum Science的国际化历程[J]. 编辑学报,2008,20(增刊1):42-44.

[6] Zbigniew W.Kundzewicz, Demetris Koutsoyiannis. Editorial—The peer-review system: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J]. 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2005,50(4):577-590.

[7] [8] 张月红,袁亚春. 科技论文国际化同行评审的尝试. 编辑学报,2002,14(4):294-295.

[9] Kwangsu Cho,Charles MacArthur.Student revision with peer and expert reviewing[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10:328-338.

[10] Ware M.Peer review:benefits,perceptions and alternatives[J].Publishing Research Consortium,2008.

[11] [12] [13] 徐刚珍. 同行评议在科技期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696-698.

[14] 杨雷,郝洁. 学术论文同行评审过程中编辑的作为[J]. 编辑学报,2010,22(2):106-107.

[15] Dale J. Benos,et al.The ups and downs of peer review [J].Adv Physiol Educ,2007,31:1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