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等
【摘 要】目的:通过对精液常规与巴氏染色结果的分析,探讨少、弱精子症与精子形态之间的关系,为不育症的诊断及所需采取的辅助生殖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北京中科彩色精子质量检测分析系统及改良巴氏染色法对在我院进行诊治的354例少、弱精子症患者进行检查,实验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弱精子症为精液异常的第一位原因,弱精子症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活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精子症组合并弱精子症组与少精子症合并正常活力组比较,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头部缺陷和颈尾部缺陷间的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液改良巴氏染色检查可以发现精液常规检查正常而单纯为畸形精子症的患者,由于受精率与精子的活力、形态均有关系,因此正常活力而形态异常的精子仍可发生不受精,这类患者须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助孕。
【关键词】改良巴氏染色;男性不育;精子形态缺陷
在与男性生育能力相关的精液指标中,精子密度、活动力、形态非常重要,是决定男性生育力的主要因素。精子形态影响精子的受精能力,形态缺陷的精子受精率低下。为探讨少、弱精子症中精子形态缺陷的情况,本研究用精液常规和改良巴氏染色法对在我院进行诊治的354例少、弱精子症患者进行检查;精液改良巴氏染色检查是WHO推荐的精子形态分析的经典方法[1],可以详细观察精子的核染色质性状以及顶体的情况;依照2010年WHO修订精子形态学检查的标准,对精液常规和改良巴氏染色检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为不育症的诊断及所需采取的辅助生殖技术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1~2012.12在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354例患者,其中少精子症患者70例,正常密度患者284例(弱精子症患者177例,正常活力患者107例)。畸形精子症患者193例。平均年龄30岁。
1.2 方法
1.2.1精液常规检查: 应用北京中科彩色精子质量检测分析系统,按要求禁欲3~7d,在我中心取精,精液在37℃水浴箱中静置液化,液化时间超过1h按相关操作处理[ 2]。
1.2. 2精液改良巴氏染色检查: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2010年《人类精液及精子-宫颈粘液相互作用实验室检验手册》第4版推荐的方法进行染色、形态分析和计数。精子形态缺陷的类型包括: 头部缺陷、颈部和中段的缺陷、尾部缺陷、大于正常精子头部50%的胞浆小滴等。所有形态学处于临界状态的精子均列为异常。在头颈尾均有异常时计为头部畸形。偶见特异结构缺陷的精子,如顶体发育失败导致“小圆头缺陷”或“球形精子症”,计为异常。卷尾的精子可能与精子活力低有关,或提示精子已经暴露于低渗透压,不计为尾部缺陷。圆形精子细胞阶段的未成熟精子细胞;精子头部脱落或无精子头精子;尖头无尾者,均不作为精子计数。
1.3 相关检查判断标准
1.3.1弱精子症: 连续3次以上的精液常规分析提示前向运动精子(A级+B级)小于50%或快速直线前向运动的精子小于25%,精液密度≥20×106/ml,其他参数正常或基本正常。
1.3.2少精子症: 指精子密度≤20×106/ml。
1.3.3畸形精子症: 经改良巴氏染色后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15%,精液密度≥20×106/ml。本研究中弱精子症组和畸形精子症组均为精液密度≥20×106/ml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中位数表示,各组正常形态精子数之间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实验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2结果
2.1 精液常规检查 弱精子症为精液异常的第一位原因。见表1。
2.2 不同组间在精子畸形上的差别 弱精子症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活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少精子症组合并弱精子症组与少精子症合并正常活力组比较,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头部缺陷和颈尾部缺陷间的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结论
研究认为,精液常规检查指标越趋正常,其人工授精(IUI)的成功率越高[3]。精子形态对于男性生育力有很好的预测价值,与受精率显著相关,正常形态的精子比例越高,受精率越高。
我们对精子形态与活力关系的分析显示,弱精子症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的中位数为6. 67,正常活力组则为1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弱精子症组和正常活力组在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分别为<4%、4%~15%及>15%时,两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可能为样本数量较少,需要大样本资料的研究来证实。统计分析显示,正常密度和正常活力者其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在4%以下的发生率分别为29.72%和21.15%;正常密度和正常活力者其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在4%至15%之间的发生率分别为41.04%和40.38%,表明精液密度和活力正常的患者仍有可能发生畸形精子症。精液改良巴氏染色检查可以发现精液常规检查正常而单纯为畸形精子症的患者。由于受精率与精子的活力、形态均有关系,因此正常活力而形态异常的精子仍可发生不受精。Bak-er发现精子的正常形态率≤5%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受精率平均低于30%,这类患者须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助孕。此外,在临床常用的促、超排卵加IUI 技术中,精液常规正常而畸形精子比例过高的精子除易导致助孕失败外,多次大量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会致卵巢大量优质卵母细胞凋亡,有可能降低以后促超排卵过程中卵母细胞的获得率,甚至发生卵巢低反应。
我们在分析精子形态与密度的关系时发现,正常密度组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中位数为8.59,少精子症组则为2.97;少精子症组与正常密度组在精子畸形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少精子症者畸形精子比例增加,需要采取ICSI助孕的患者也相应增加。发生少精子症的原因有多种,染色体核型异常和Y染色体微缺失是精子发生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61例无精子症患者中有22例染色体核型异常,异常率为36.10%;36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有1例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2.78%[4]。近来发现,严重原发性少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为7%~10%。对45例精子密度低于5×106/ ml的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查,有14例发生微缺失,发生率为31%;且Y染色体微缺失可以通过ICSI助孕方式垂直传播给子代。因此,对严重少精子症除应行形态学分析外,还需进行染色体核型和基因异常的筛查。
精液改良巴氏染色检查所定义的精子形态缺陷有:头部缺陷、颈部和中段的缺陷、尾部缺陷、大于正常精子头部50%的胞浆小滴等。统计分析显示,少精子患者伴有畸形精子的比例增加,但分别比较少精子症组和正常密度组的精子头部缺陷和颈尾部缺陷时,则无统计学意义。比较弱精子症组和正常活力组精子头部缺陷和颈尾部缺陷时,亦无统计学意义。精子的形态影响精子和卵细胞的受精,但有关精子不同类型的形态异常与受精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精液改良巴氏染色检查可以发现精液常规检查正常而单纯为畸形精子症的患者,对不育症者进行精液常规分析时联合改良巴氏染色检查,可发现因形态学改变导致不育的患者,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及对遗传性疾病进行阻断。本结果有待扩大样本数量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刁英,杨智敏,谭兵兵,等. Testsimplets染色玻片法与改良巴氏染色法分析精子形态的比较[J].临床检验杂志,2008,5(26):356-357
[2] 郭应禄,李宏军,主编.男性不育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24-229.
[3] 谷翊群,陈振文,于和鸣,主编.人类精液及精子-宫颈粘液相互作用实验室检验手册[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5-64.
[4] 周桂香,刘雨生,骆丽华,等.严重生精功能障碍患者细胞遗传学检查[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5,19(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