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疗效分析

2013-04-29 12:57白建忠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胃粘膜萎缩性螺杆菌

白建忠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之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患者资料,对照组为单纯采用西药疗法的患者资料。疗程均为6周。结果:两组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观察组治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6%(40/41)。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80%(36/41)。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优于单纯西药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原因不明的慢性胃炎, 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慢性胃炎中约占10%~30%。本病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 之一,约占胃镜受检病例的14.2%左右,CAG 伴重度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变率约2.0%~13.8%。一般认为,胃黏膜发生癌肿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多步骤癌变过程,发生模式是1988 年Correa 提出的:“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重度)-胃癌(肠型) ”,已引起国内外医学者的广泛重视和研究。因此,积极防治CAG 对预防其癌变,减少胃癌发病率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大量的临床报道表明,中医药治疗疗效肯定,不仅可以逆转腺体的萎缩,甚至可使不完全肠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逆转。因此,笔者回顾性分析了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之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为采用中西药结合疗法的患者资料,对照组为单纯采用西药疗法的患者资料,并加以整理,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4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26~56岁,平均年龄37.2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8.2年;对照组4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36.5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8.1年。两组患者均经纤维胃镜或病理确认,符合卫生部“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和分类”的标准,并且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经一般常规治疗,分别给予两种抗生素联合胶体铋清除幽门螺杆菌,即三联疗法:枸橼酸铋钾(得乐)+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灭滴灵),具体用量为:枸橼酸铋钾0.1g/次,羟氨苄青霉素0.5g/次,甲硝唑0.2g/次,每天4次,分饭前和睡前服用,连服14d,患者如对青霉素过敏,可将阿莫西林换成克拉霉素0.25~0.5g/次,每天2次;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天2次),控制H+分泌量,降低胃粘膜损伤;选用硫糖铝、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加强胃粘膜营养;胃肠动力药,控制胆法返流等;以及解痉止痛、止吐、助消化、抗焦虑、改善贫血等其他对症处理。

观察组:在使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同时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采用辨证论治,内服健脾和胃中药汤剂。基本方药:党参15g,黄芪30g,枳壳15g,木香6g,陈皮15g,半夏10g,白术15g,白芍15g,甘草10g,元胡10g,吴茱萸5g,黄连6g,浙贝10g,白及15g,并且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而加药:胃胀痛者:加丹参15g,川楝子6g;胃出血者:加炒蒲黄10g,茜草15g;泛酸者:加佛手10g,海螵蛸15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15g。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采用卫生部“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和分类”的治疗标准:①治愈: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恢复正常;②显效:症状缓解,胃镜检查好转2/3以上;③有效:症状减轻,或胃镜检查胃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或胃镜检查无变化。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2.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观察组治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6%(40/41)。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80%(36/41)。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慢性胃炎的证据如下:绝大多数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可检出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分布与胃内炎症分布一致,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内炎症消除,从志愿者和动物模型中可复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②饮食和环境因素: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在部分患者可发生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生,即发展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研究显示: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粘膜萎缩,肠化生即胃癌有着密切的关系。③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富含壁细胞的胃体粘膜萎缩为主,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例如壁细胞抗体,有些患者伴有恶性贫血,可以查到贫血因子抗体,④其他因素:例如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减弱胃粘膜的屏障功能,酗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接触金属、放射、缺铁性贫血、生物因素、体质因素等均可损伤胃粘膜而引起慢性炎症。

3.2在祖国医学中,并无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而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胃脘痛”、“胃痞”、“呕吐”等范畴。凡外受寒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或劳倦太过,均可伤及胃气使失和降而发病,病虽在胃,却与肝脾的关系至为密切。①脾与胃相为表里,脾气升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两脏燥湿相济,方能完成饮食的传化;若脾虚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②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内经》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如因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亦可导致胃的功能失调。胃失和降,气机失调,出现腹胀疼痛,嗳气,恶心呕吐;气机阻滞,郁而化火又可伤津耗液,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久病致瘀而出现虚实夹杂,病情缠绵难愈。

3.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分型 根据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一般可将慢性胃炎分为5个证型,即脾胃虚弱型(含虚寒)、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但是,临床中各地医家根据实践对此又有不同的认识。鲁家法等[1]将本病分为三型:脾胃虚寒型、气阴两虚型、肝胃不和型。蒋熙等[2]认为本病也分三型:气阴两虚、肝胃气滞型,脾胃气虚、瘀阻胃络型,中阳不振、湿浊内阻型。潘汀[3]认为本病分为三型:胃阴虚型、胃阳虚型、胃阴阳两虚型。王常松[4]将本病分为六型:肝胃不和型,脾虚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气血两虚型,胃络瘀血型。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具有增强黏膜屏障,改善黏膜下微循环,阻止胆汁反流,抗Hp感染等综合作用,还可促使萎缩腺体及肠化、非典型增生的逆转,而且中药治疗毒副作用小,疗效持久。所以,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优于单纯西药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鲁家法中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40例.湖北中医杂志,1997,19(4):29

[2] 蒋熙.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体会.山东中医杂志,1999,18(2):70-71

[3] 潘汀.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8例.浙江预防医学,2001,(13):63-64

[4] 王常松.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335-336

猜你喜欢
胃粘膜萎缩性螺杆菌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幽门螺杆菌阳性必须根除治疗吗
胃粘膜下肿物的临床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评价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胃粘膜pH值测定对小儿重症肺炎合并胃粘膜损伤的诊断价值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
Ghrelin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