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丰
【摘要】本文以孙禄堂其人其事及武学思想为研究起点,探讨了孙禄堂拳与儒合、拳与道合、拳与释合的武学思想内涵,阐释了孙禄堂武学思想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躬身践道的文化价值,以期为孙禄堂武学思想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孙禄堂武学思想;内涵;文化价值
生活在清末民初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孙禄堂以他数十年的习武修文的砥砺磨练和躬身实践,创立了在当时乃至今天仍然声名卓著、特色突出的太极拳流派—孙氏太极拳。孙禄堂在其武术著作中用易理、丹经等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来诠释太极拳理及武术理论,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体系,使武术从一种单纯的形而下的主要具有搏击、防身功能的技术体系,升华为一种需要修习者毕生躬身践履的实践哲学。孙禄堂武学思想是武术以身证道的实践总结,使武术进入了实证的阶段,为武术学科的完善及武术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榜样,也使武术成为了一种教育体系,开启了武术新的发展领域。因此,研究孙禄堂武学思想之内涵与文化价值不仅能够对其进行更深入地挖掘,还能够为孙氏太极拳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1孙禄堂生平事迹及孙禄堂武学思想
1.1孙禄堂生平事迹
孙禄堂(一八六零—一九三三年),河北完县(今望都县)东任疃村人,名福全,字禄堂,晚年号涵斋,因其身法灵活、体型瘦小,得别号活猴。孙禄堂是蜚声海内外的我国近代武术大师,在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之称。
孙禄堂早年随拳师李奎元学习形意拳,由于天资聪颖,学习拳术之悟性有如天授,师傅李奎元就把孙禄堂推荐到自己的师傅—形意拳名家郭云深处精研形意拳。在从李奎元、郭云深学习期间,孙禄堂又得到了宋世荣、车毅斋等武术名家的指导与亲授,受益匪浅。之后,孙禄堂为用易理论研究拳理,遂入京赴程廷华处研习与《易经》密切相关的八卦掌。由于在接触八卦掌之前就已经精熟了形意拳,八卦掌与形意拳又同属内家拳,再加上师傅的倾囊相授和自己的勤学苦练,孙禄堂数月就掌握了八卦掌精要。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1〕。”一八八六年春,孙禄堂游南北十一省与人较技,未遇敌手。后被徐世昌聘为幕僚,又就职于中央和江苏国术馆。
1.2孙禄堂武学思想
武学是指人们在武术练习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武术研习所必须遵循的、反映武术运动规律的系统的理论方法和知识体系。思想是指思想体系,因此武学思想是指人们经过对武学这种客观存在进行理性思维和抽象加工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孙禄堂武学思想是指孙禄堂在研究武学这一客观实在的实践前提下,在自身习武践道的体悟中,在继承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已经三教合流深入发展的传统文化熏染下所形成的有自身特点的武学思想方法和知识体系。孙禄堂著书立说,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理论体系,其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诸如《形意拳学》的以“拳学”命名的五部著作和两篇论文中。孙禄堂武学思想使武学成为一种可实证的哲学体系〔2〕,丰富了我国传统哲学的架构。下面分析孙禄堂武学思想之内涵。
2孙禄堂武学思想之内涵
2.1拳与儒合
孙禄堂武学思想处处可见易理、中和思想、无极与太极、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理论的痕迹,是运用儒家经典解释拳理的成功之作,是拳与儒合的典范。拳与儒合既有孙禄堂本人的主观努力,“余自幼年即研究拳术,每欲阐《易》之义蕴,一一形之于拳术,如是者有年”〔3〕,又有武术发展于自古尊儒崇儒的传统文化客观环境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如儒家对习武者武德的规定。
孙禄堂认为,“拳式始于无极,终于八卦,中分两仪、四象……然后知易之为用之广大精微也”〔4〕,借用《易经》理论把拳术分解为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分析了各拳式的互生关系。拳术之变化一方面遵从易理,另一方面又恪守中和之道。拳术的变化是在中和基础上的转化,也以致中和为目的,于是拳术的中和,既是指原则,又是指方法。孙禄堂认为:“中也者,大本也。和也者,达道也〔5〕。”儒家(周敦颐)认为无极与太极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本源与动力,所谓“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太极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动力,无极则是本体,是对太极的描绘。孙禄堂认为太极就是一气,一气即太极,太极从无极中来;修炼太极就是逆用自然的无极而太极之道,以达到太极复归无极的人之本源。格物致知是儒家认识事物的方法。孙禄堂认为修习武术也是一种格物致知的途径,通过身体的体悟,以致人之良知良能。
2.2拳与道合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太极动而分分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包括武术在内的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和最初真相,也是指事物运行的普遍规律和法则。孙禄堂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拳与道合就是人体这一小宇宙可以通过拳术的习练彰显出宇宙之大道,即是孙禄堂所认为的“与天地并立,与太虚同体”的修为境界。另外,孙氏拳术习练所遵循的中和原则,是拳与道合的另一层意思,即是合乎规律性。孙禄堂在《拳意述真》道:“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6〕。”因此,拳术的修炼首重内劲;内劲是实现拳与道合的不二法门。内劲就是身体运动合乎宇宙变化的法理,身体协调和谐运动所释放的潜能,所发放的一种力,它通过提高人体对外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达到人与天道合一的目的,进而实现拳与道合的修为境界。
2.3拳与释合
孙禄堂生活在儒释道三教已经合流并深入发展了数百年,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清末民初,受到在宋代广泛吸收佛家理论的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因而也自觉不自觉地在其武学思想中吸收了佛家理论的成果,体现了拳与释合的迹象。武术家自清代以来就有把佛家修行心性的禅定作为自己修炼内功的方法的传统,武学大师孙禄堂也不例外。佛教的禅定法,事实上所具有的强身健体与有益于心智的功能〔7〕,为孙禄堂采用。孙禄堂讲究打坐的禅定功夫,他在论述形意拳的三体式时认为:“此理与静坐之功相合也……心中空空洞洞,即是明心见性矣〔8〕”。从以上论述可知形意拳三体式所追求的还虚之道与佛家的致力于明心见性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孙禄堂还在其武学理论中融入了佛家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概念。孙禄堂在其著作中认为:“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孙禄堂所理解的“空”,就是拳术中的“虚”,“不空”是“空”的对立面,是“实”,“不空而空”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是“真空”。武术修习达到了空儿不空、不空而空的真空境界,就实现了拳与释合的目的。
3孙禄堂武学思想之文化价值
3.1以人为本
文化价值指一种价值对象对我们做人、做文明人、做特定民族和生活常态中的人来说,所具有的意义〔9〕。孙禄堂武学思想致力于人的完善和身心机能的整体提高,以明心见性,提高人的良知良能为旨归,是民国时期武术的文化升华的制高点,这体现了它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观。作为孙禄堂武学思想载体的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在太极拳经过陈氏老架柔和化、健身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八卦掌进步必跟、撤步必退的步法,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法之后,根据自己数十年的研习创立而成的太极拳流派。步法灵活的孙氏太极拳使太极拳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健身和技击性更加突出,可以说它的设计是依据太极拳原理,并结合孙禄堂自身的身体形态、气质等各方面因素为基础的。孙氏太极拳的产生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证了孙禄堂武学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
3.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也是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文化价值之一。在孙禄堂武学思想体系中,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在拳与儒合、拳与道合、拳与释合思想内涵中,因为儒释道作为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的三大组成部分,都通过自己的修炼体系,来实现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理想。同理孙禄堂把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喻为天、地、人三才,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孙禄堂认为拳术修为的最高境界不能用功力的深浅,战胜敌人的多寡来衡量而是所修习的过程是否合道,是否达到了拳与道合的境地,也即是拳术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天人合一。
3.3躬身践道
孙禄堂武学思想是孙禄堂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身体力行而得来的武学智慧的结晶,是遵循躬身践道的注重体悟和参与的文化价值标准下的产物。不论是拳与儒合、拳与道合或者拳与释合,都需要习武者付出毕生的辛勤努力与亲身体验才能有所得。孙禄堂认为,“拳术一道,得道难,守道更难。”如果把拳术技艺和理论的习得和掌握看作是打江山,那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非有超常毅力而又有耐心者可为,而这些耐心者持之以恒地刻苦磨练就是在守江山,在守拳术这一修身哲学。无数事实证明,很多人就是在拳术刚有起色时,就放弃了躬身践道的文化价值追求,在拳术之修身道上败下阵来,在“格”拳术这一身体运动之“物”时,没有达到“致知”的目的,中途放弃了躬身践道孙禄堂武学思想这一文化价值标准。
4结论
(1)孙禄堂是蜚声海内外的我国近代武术大师。孙禄堂武学思想是指孙禄堂在研究武学这一客观实在的实践前提下,在自身习武践道的体悟中,在继承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已经三教合流深入发展的传统文化熏染下所形成的有自身特点的武学思想方法和知识体系。
(2)孙禄堂武学思想之内涵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拳与儒合;(二)拳与道合;(三)拳与释合。拳与儒合是指孙禄堂武学思想处处可见易理、中和思想、无极与太极、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理论的痕迹。拳与道合是指人体这一小宇宙可以通过拳术的习练彰显出宇宙之大道,也是指孙氏拳术合乎规律性。拳与释合是指孙禄堂在其武学思想中吸收了佛家禅定和空儿不空、不空而空的理论成果。
(3)孙禄堂武学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躬身践道的文化价值。以人为本是指孙氏太极拳的产生和旨归论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天人合一是孙禄堂拳术和武学的最高价值标准。躬身践道体现为孙禄堂武学思想是孙禄堂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身体力行而得来的武学智慧的结晶,是遵循注重体悟和参与的文化价值标准下的产物。
参考文献
〔1〕万会珍.孙禄堂武学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05,8(2):24.
〔2〕万会珍,陈彬.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文化价值剖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6):14.
〔3〕〔4〕〔5〕万会珍,骆方成.孙禄堂武学思想的儒家文化印痕〔J〕.网络财富,2008,(7):144-145.
〔6〕孙禄堂.拳意述真〔M〕.北京:中国书店,1990:26.
〔7〕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1.
〔8〕孙禄堂.形意拳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04.
〔9〕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3.
(责任编辑:阎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