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慧
语感就是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且对其迅速领悟,是从直觉和整体上对语言文字进行把握,是一个语言素质核心不可或缺的因素。简言之,就是直接快速对语言文字进行感悟,并迅速领会其含义的一种能力。由于语感能力高度浓缩了分析、理解、体会和吸收语言文字的全过程,反映了一个人的整体语文水平。除此之外,语感的组成也相对复杂,它是人生活、学习、情感和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体验,还能体现一个人的理解、判断和想象能力。尽管基于人具有学习的天赋,但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
一、 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进行朗读训练,增强语感。朗读可以有效地将视觉和听觉联系起来,通过朗读,使学生对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思想情感了然于心。重视语文朗读是一种传统教学经验,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语文学习真谛的体现。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少一点分析,多一些诵读。譬如,在执教《沁园春·雪》这篇词作时,我们可以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再让学生自行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渐渐融入了词作,学生仿佛置身于北国,站在高山上眺望远方,面对一望无际的雪景,心情无比舒畅,就会对毛主席那广阔的胸襟和诗歌中体现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体会得更到位。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掌握诗歌的韵脚,体会诗歌独有的章节感和节奏感。再如,执教朱自清《背影》,文章描述的是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离开的场景,刚看到题目,感觉文不对题,此时,我们要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细节描写,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思,来逐步理解题目所包含的深意。课文中详细生动描写父亲过铁道帮我买橘子的这个过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段描写,对 “蹒跚”、“探”、“攀”、“缩”等词语所表达的含义进行理解和体会。通过对这部分的学习,学生们不但理解词句的含义,而且也深深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是一种语感培养的积累。
二、斟酌语言,体味语感
初中语文的教学,一定要对语言文字教学和训练加以重视,阅读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感不能等同,任何一篇文本都与其特定的语言有关,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就是要对语言文字进行正确理解和运用。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语言教学。语感的好坏可以影响一个人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语感好的人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就比较好。在语言学习中体会语感,对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可以从语言着手,对语言细细斟酌,体会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譬如,在执教《三颗枸杞豆》这篇文章时,有一句对“太阳”的描写——“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细细品读,不难理解这里把“太阳”比作“车轮”,是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在执教《柳叶儿》这篇散文时,也有对“太阳”的描写——“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这一句把太阳比作大樱桃,学生在品读中结合前文,理解了“我”的极度饥饿。引导学生分析关键性的词句,对领会文章的主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进而起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加大阅读,提升语感
我们都知道,初中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都是古今中外的著名的篇章,文质兼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古诗词,更加容易背诵。但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能死记硬背,要想使学生拥有比较好的语感,就要在生活中大量累积素材,积累词汇,对自己的文学知识进行扩充,例如,我们在平时看书看报,看电视以及浏览网页时,要做个有心人,留意一些有意义的名句、佳句等,将这些语句记录下来,并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我们在教授了课内古诗后,要让学生课外再去诵读一些经典的古诗,注意理解诗句的意义,在品读中提高自身的语言敏感度。
四、激发联想,深化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例如,在执教《桃花源记》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体会,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下功夫。这篇课文,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桃花源中美好生活进行想象,在大脑中构思一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忧无虑,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作者在文中所要体现的美好愿望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可以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达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所有的语言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要坚持不懈地把培养学生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支撑点,立足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寻求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进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如东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