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三四式”改变初中科普文教学

2013-04-29 06:00谢建武鲁建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9期
关键词:科普科学文本

谢建武 鲁建

一、“三结合”拓宽课堂学习时空内涵

当前,初中科普文教学存在的主要痼疾是:课堂时空受限,以固定的正课为主,忽视课外活动;教学方法单一,重在教师讲授,忽视学生探究;教学观念偏失,仅做到教教材,不知用教材教;教学评价失当,侧重知识的检测,忽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

为此,我校课题组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所有科普文为探究对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胆突破,总结出以“前课、正课、后课”三种课型相结合,“单篇和多篇文本教学重构”,以及“文本阅读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开放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前课、正课、后课”相结合:“前课”以课前作业引导学生自学,这课前作业教师要精心设计,要能体现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更要能发现学生学习文本所遇到的共同问题,为正课打下伏笔和铺垫,它实际上是正课的前奏。如本人在上《大自然的语言》前,给学生布置了以下几道课前作业:

(1) 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 学习这篇课文,你觉得要注意哪些文体常识?

(3) 列出文中的生字词或自己认为重要的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词,要注音、释义、辨析字形。

(4) 每人精心设计两道最有价值的质疑题(或是自己存在疑问需要同学帮忙的,或是自己已经掌握但它是理解文章的关键,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

(5) 用“______(词、句、段)写得好,好就好在______”的句式,写一段话,对文中某些词语、句子、段落的精妙或作用进行赏析品味。

(6) 这篇文章写法上可资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这几道作业既是对学生自学的检测,更是正课的教学内容。有了前课的酝酿,在正课上,老师把同学们自学时发现的问题用PPT呈现出来,大家互相解答、补充,教师再归纳总结,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后课”阶段,全班开展了以“感受农谚中的物候知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分小组搜集整理,然后登台展示评比,最后出一期黑板报专刊,同学们热情高涨,乐在其中,对这课内容久久不能忘怀。

“单篇教学和多篇文本教学内容重构相结合”:根据王荣生教授的“定篇”“样本”“例文”“用件”等文本类型理论,我校课题组对初中教材中所有的科普文进行分类处理,像《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等经典文本,无论从文本结构、写法还是内容上都是科普文的典范,值得学生咀嚼消化,教学时作为“定篇”处理,一篇课文上两个课时以上,让学生细嚼慢咽,从各个方面了解领会它的妙处,为学生打下阅读科普文的底子。 而像其他的文本如《说屏》《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等等,按照不同的主题组合教学,教学中把它们分别作为“例文”“样本”甚至“用件”处理,这样做大大开阔了学生视野,效果反而更佳。

文本阅读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科普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激发科学热情。所以在教学中,不光要学生听、看,更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不光要阅读文本,更要举办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触科学、走进科学、热爱科学。在上《奇妙的克隆》时,实验班同学在班上举行了“克隆的利与弊”辩论赛,经过准备、比赛、总结三个阶段,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在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班上开展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科学小论文写作评比活动,同学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搜集资料调查走访整理分析和论文展示,动脑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拓展了课堂学习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

二、“四重构”科学高效地使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以前我们是教教材,现在是用教材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为了方便教学,我们课题组对科普文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构,提出了四种教学模式:单元教学;定篇教学;对比教学;专题教学。

定篇教学,就是对经典的科普文的教学,一课一教,师生对文本的立意构思表达写法全方位的学习,如《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等基本篇目,首先学生在课前作业引导下自学,然后教师以学定教,课堂上以教导学,课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习内容。

单元教学,就是以语文单元教材为依据,将一个单元的课文作为一个教学单位进行整体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依据单元教学目标,把本单元的课文分为几个教学板块,每个板块担负着一两个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在每个板块教学中,教师找一篇典型文本对学生进行该项知识细讲,让学生对该知识了如指掌,这是“教会”的阶段;第二阶段,教师用本单元另外一至二篇“例文”引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尝试让学生自主完成该项知识的迁移,加以教师的辅导点拨,这是教学生“会学“的阶段;第三阶段,教师把本单元其他的文本作为“用件”处理,让学生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迁移,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学生“学会”的阶段,也是检验该项教学目标是否达标的验收阶段。这三个阶段由“引”到“扶”再到“放”,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能自主学习的人。

专题教学,类似于主题、话题教学,它是把一组同一类型的科普文文本组合起来一起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些文本都介绍同一类事物,或同一领域的现象,或用了相同的写法等等,总之,有一条所有文本都共有的东西即可。

比如,我们可以把《马》《绿色蝈蝈》《大雁归来》放在一起,组成一个以“动物——我们人类的朋友”为题的专题教学;可以把《山市》《落日的幻觉》组成以“自然现象”为题的专题教学;可以把《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奇妙的克隆》组合起来,以“懂科学,造福人类”为题的专题教学。

开展专题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对科普文的所有文本要认真研究,依照整体性原则进行科学组合,共性是专题教学开展的前提;2.专题教学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能力,教师应在概括综合上加大对科普文的宏观研究。3.看重过程甚于结果,对于初一初二的同学,我们不要要求过高,重点是这种学习思维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把握。

对比教学,就是把两篇或几篇有可比点的文本放在一起教学的一种模式,可比点可在内容上、写法上、表达上、构思上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中辨异,让学生能够就各篇文章的“个性”学会比较和鉴赏,在辨识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我们可以把《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放在一起,以“选材和主题对比”进行比较教学;也可以把《敬畏自然》和《向沙漠进军》放在一起,以“如何与自然相处”为题进行比较教学;更可以把《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化石吟》放在一起,以“会说话的大自然”为题进行比较教学。

“三个结合、四个重构”我们总称“三四式”,它是一线教师提高当前初中科普文教学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舒城县柏林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科普科学文本
科普达人养成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科学拔牙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