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贵
摘 要: 作者把物理教学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把物理教学拓展到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并把丰富的科普知识融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课外活动 社会实践 科普知识
中学物理中的许多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是很密切的。物理是中学生公认的最难学的一门学科。究其原因,我认为不仅是学生的认识能力的限制,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产生、作用、特点认识不深。我追本溯源,想到不如把物理教学拓展到课外。有了这一想法后,我仔细观察了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与物理知识联系密切的有学生丰富的课外活动、广泛的社会实践、丰富有趣的科普资料等。于是我尝试把有关物理知识的教学从教室延伸到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同时,把物理知识的传授同丰富有趣的科普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
一、把物理课堂教学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
比如我在教学运动这一章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运动知识的介绍并展开讨论,然后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再做一些简单训练。我并不对学生的结果作任何评价,只是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外活动时组织学生进行赛跑活动。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比赛之前,我对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1.参加比赛的学生不仅要完成比赛,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观察与自己同组的每个人的位置与自己的位置的变化情况;2.参赛同学与操场边上树及房屋的位置变化情况;3.每个参赛同学不同部位的位置变化情况;4.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除了观察以上现象外,还要回忆在物理课上所学的相关内容,想一想如何用物理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比赛结束后,组织学生重新阅读课文,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自己的笔记进行补充,对先前的作业进行纠正。在对学生的讨论和作业、笔记进行详细全面的检查的基础上,对本节的难点内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做质点和如何选择参考系”进行重点的归纳讲解。
再比如在教学加速度这一节内容时,同样在操场上,让学生观察在同一起点同时运动的学生和骑自行车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的运动情况,同时记录对应的时间和位移,然后对所看到的运动用物理学的语言进行描述,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再回过头来阅读课文“速度变化的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了对“加速度”这一物理量的理解。
除了以上列举的事例外,还有许多有关力学、运动的知识都可以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来教学。通过比较,发现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较好,并且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也相对轻松,做到了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把物理教学拓展到多样的社会实践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前,让学生做了以下社会调查,找货车司机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汽车载重相同、在不同挡位上、达到相同速度时,所用的时间有何不同;2.在空车和满载、挡位相同,达到相同的速度时,所用的时间有什么关系;3.当载重相同、用不同的挡位达到相同的速度时,所用时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对自己的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加速度、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之间量否存在某种联系,如果有联系,猜想一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实践所得和猜想结果,然后指导学生学习“牛顿第二定律”这一节书的内容,与自己的实践与猜想相对照,理解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再次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从这节课的课后训练的效果来看,这种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要比单纯在课堂上教学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再比如,在学习传感器的知识时,组织学生对传感器在生活中具体的应用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通过调查后,不但对什么是传感器有了深刻认识,还激发了创作灵感,动手做起传感器来。
总之,把社会实践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三、把丰富的科普知识融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
除了把物理课的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外,与科普知识相结合,对于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也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学习了电磁波的有关知识后,找有关介绍雷达和预警机的专题片让学发生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看到了我国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发了部分学生的爱国热情。
总之,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我尝试着把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科普知识引入到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开阔了学生眼界,活跃了学生思维,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