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即便是在大喊教育改革的今天,在一些中学课堂上,特别是在英语课堂中,还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上面的人讲得口若悬河,下面的人听得昏昏欲睡。因为英语课堂教学任务较其他学科稍重,长此以往老师就会感觉自己上得很累没有滋味,下面的学生也会越听越乏味,英语太难学或者失去对英语学习兴趣。如何真正改变这种老师要效果、学生没兴趣的情况呢?我结合自己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简要谈谈自己的想法,认为应从“三个转变”入手,真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讲课风格上——注重互动交流,转变“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定向模式。
学生经过多年的习惯养成,大部分的听课方式都是,耳朵仔细听,笔上认真记。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听起课来麻麻木木,没什么感觉,甚至对英语产生反感。究其原因,除了老师自身的素质会对听课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外(比如,备课是否扎实,上课思路是否清晰,上课状态是否良好),最主要的原因是授课人与听课者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只管自己在那里说,不顾下面听的有多少,自己讲得滔滔不绝,而下面听进去的人寥寥无几,这样一来老师讲得越来越多,学生听得越来越累,不仅没达到教学的目的,反而给听课的人造成心理疲劳。因此,在教学的方式上,要彻底改变“我讲你听”、“我说你做”这种单项的教学模式,实行“老师主讲、学生讨论”、“学生提问、老师解惑”的互动式、自主式教学模式。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师更要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可以在其中加一些英语小对话,以简单句型和交际句为主,让学生真正体会英语交际的“简单”乐趣,当然时间不用太多,五六分钟足够。比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2)中的第四单元“Wildlife protection”,该单元是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主题,跟我们的生活很贴近,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分配每小组课前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有关该主题的信息,然后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根据自己所查信息编10行以内的对话(至少3人参加),角色就是濒临灭绝的动物(至少一种动物要出现在对话当中),上课时让学生加以呈现,让每一组自由地在5分钟内呈现共享他们合作的成果。课堂小穿插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设计好驱赶学生烦躁情绪的每个教学环节,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确实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真正了解英语没那么难。
二、教案编写上——注重新颖丰富,转变“枯燥乏味”的老旧观念。
我记得很清楚,在上“Wildlife protection”这一单元时,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Why are these animals in the danger of disappearing?话音刚落,一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很迅速:因为我们在慢慢地失去人性(学生的意思很明确,是人类导致的环境污染,而又是环境污染导致这些动物的濒临灭绝)。我只能回答:能想到这点,说明你还是个好人。教室里一片哗然。如果说一个让人容易接受的讲课风格是一块好的“敲门砖”的话,那么一篇生动有趣的教案则是点石成金的魔杖。我认为教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为教案设计好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教学才能游刃有余、收缩自如,才能灵活地应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大多数学生反映,最能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講的某个故事,或者某个笑话,这些让他们记住了某些单词和短语,所以,课堂幽默是唤醒沉睡学生的法宝,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很好的手段。这些都应该包含于教案设计当中,而教师在教案编写时需要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老师要向社会学,向网络学,虚心地向学生学,更要向书本学。比如教学中适当穿插当下比较流行的高频词汇,引用一些网络热词,让大家感觉到学英语不仅仅是背背单词、短语,还能扩充知识面,从而提高对英语的兴趣。
三、课堂气氛上——注重灵活多样,转变“这里的课堂静悄悄”的传统思维。
课堂气氛决定听课的心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听课就会感觉轻松,反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就会感觉很累。有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注意或者不会活跃课堂气氛,把上课看成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在这方面,我觉得老师可以向一些收视率比较高的节目主持人学习,学习他们灵活多变的风格和恰如其分的幽默。老师在授课时要学会掌握课堂的氛围,学会调动学生的情绪,该笑的时候笑、该感叹的时候感叹。此外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视觉、听觉,多方位刺激学生,让大家在英语影片中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在英语歌曲中体会英语国家的风情,鼓励大家唱一唱英语歌曲,学一学电影里的对话,编一编英语对话,并让大家走上讲台,说出来,演出来,从而调动大家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尽管课堂任务重,但是,如果在十几分钟内,只要老师精心安排,久而久之,让这些课堂小穿插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就会受益匪浅。
通过教师的有心安排和精心设计,英语课堂是可以有活力的,学生是可以真正体会学习这门语言的乐趣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当前,英语教学以高考为导向,它是一门学科,但它更是一种语言,从书本上原原本本地进行“填鸭式”教育,已经不能保证高考的高分,更不利于发展独特的语言技能。老师要通过自我学习和理解,把书本内容转化为有助教学的东西,把现在的事物融合进课堂,提高教学内容的新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