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军
摘 要: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探究活动 探究兴趣 探究环境 探究空间
数学活动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我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此时引入课题:“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力。
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探究研讨气氛中。
二、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主动探究。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
2.全员参与。面向每一个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因此,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
例如,教学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
(1)画图操作: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分组画:①y=2x;y=2x+3;y=2x+3的图像;②y=-2x;y=-2x+3;y=-2x+3的图像。
(2)观察猜想:①函数图像上升时,随着自变量值的增大,函数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函数图像下降时,随着自变量值的增大,函数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常数k与一次函数y=kx+b(k≠0)的增减性有什么关系?②两组中的三个一次函数的图像的位置关系如何?由此你想到了什么?③它们分别经过哪些象限?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3)合作交流:①从数量关系上看,对于同一个自变量的值:一次函数y=2x+3的值与正比例函数y=2x的值有什么差异?一次函数y=2x-3的值与正比例函数y=2x的值有什么差异?②从位置上看,一次函数y=2x+3的图像与正比例函数y=2x的图像有什么关系?一次函数y=2x-3的图像与正比例函数y=2x的图像有什么关系?③如果要画一次函数y=2x-3的图像,你打算怎么做?④你能利用函数y=2x+3的图像画出函数y=2x-3的图像吗?反过来呢?⑤一次函数y=kx+b的k、b的值对一次函数图像所在的象限有什么影响?
3.多层发展。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所以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
例如: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时,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
(1)观察思考:一个三角形被挡住了一部分:你认为哪一部分可以剪出与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
(2)分组讨论:从可以剪出与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的事实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有什么感想?
(3)做一做: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在自己的纸上画出ΔABC,使得∠A=30°,AB=10cm,∠B=45°。
(4)验证:请同学们将画得的三角形剪下来,并重叠在一起,验证是不是重合,并与老师手中的纸片叠合验证。
(5)猜想: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将“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对话。
三、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你的判断对吗》时,设计了如下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
1.生活实验:
(1)从一只透明的空玻璃杯的侧面能看到杯子下面放了一枚硬币。如果向杯中注水,猜一猜这时从杯子的侧面还能看到这枚硬币吗?试一试,你看到了硬币吗?
(2)装有半杯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插入一根笔直的筷子,这时我们会看到什么结论呢?学生观察、交流,说说有什么感想。
2.观察猜想:
下面两条线段AB与CD哪一条长一些?先猜一猜,再量一量。
3.操作实践:
对一张8㎝×8㎝的正方形纸片,把它剪成4块,按要求所示重新拼合。
(1)合作交流:这4块纸片恰好能拼成一个长为13,宽为5的长方形吗?试试看,并与全班同学交流。
(2)学生讨论:怎样说明不能构成长方形?
4.推测归纳:
小明通过计算发现:n=1,n■-n+17=17是质数;n=2,n■-n+17=19是质数;n=3,n■-n+17=23是质数;n=4,n■-n+17=29是质数;n=5,n■-n+17=37是质数;n=6,n■-n+17=47是质数。于是,归纳:对于任何整数n,n■-n+17=17是质数。
议一议:你认为对吗?如果不对,你怎样验证?
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