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泽群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但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预设的同时必须关注生成。作者结合教学案例提出如何追求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策略,最终创造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 预设 生成 和谐统一
一、 案例与现象
案例一:在《五彩池》的教学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五彩池能游泳吗?”教师随即对学生的质疑进行鼓励,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
生:我看见五彩池的水很清、很漂亮,我想在里面游泳一定很舒服。
师:哦,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游泳池的水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水要清,要干净。
师:对,也就是说要有卫生条件。除此以外你还想到了什么呢?
生:爸爸说,不能一个人去游泳。
师:是呀,安全这一点很重要。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五彩池到底能不能游泳呢?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池底生着许多石笋”,我看见过石笋,长长的、尖尖的,在这样的池里游泳会有危险,脚容易被刺破。
生:五彩池根本不能游泳。文中说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这样的池怎能游泳呢?
生:(不少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在下面应和)是的!
师:你很会读书,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面对提问的学生)现在,你还想去游泳吗?
生:(不好意思地笑笑)不想。
师:还敢吗?
生:(用手摸着头,有点难为情地)不敢了。
案例二:一位同年级教师在教学《狐狸与乌鸦》的尾声时,为了有意识地实现课堂生成,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几乎众口一词,认为狐狸很坏,很狡猾;乌鸦太傻,很可笑。教师似乎觉得缺乏创新,便千方百计地加以引导。工夫不负有心入,终于有一个学生灵感突发地说:“老师,我觉得狐狸很聪明,它为了得到肉,动脑筋,想办法,使乌鸦的口中肉成了它的腹中餐。”老师连连点头,夸他很有见解。
除上述两个案例外,在一些大型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学生的问题一矢中的,教师的点拨恰到好处。其实,这样的课既谈不上预设,更没有生成,教学过程好像是在演戏,主角是教师,配角是学生。教师穿着课改的新鞋,带着学生却走传统教学的老路。
二、问题与分析
案例一中,面对美丽的五彩池,学生要在里面游泳,其想法是真实的,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然而,在如此奇丽的风景区游泳显然不合适,于是教师便尝试着通过讨论让学生深谙其理。而结果铭刻于学生心中的再也不是美的向往,而是无奈的回避——五彩池有尖尖的石笋会刺破脚。本来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五彩池的美丽,并由此产生赞叹、向往之情,结果却适得其反,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没有灵活处理课堂教学的机制。如果教师准确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就无须带学生“转弯抹角”地浪费时间,一句恰到好处的点拨就可以解决问题:是啊,这么美的五彩池,能在里面游泳真是一种享受。但如果真让你去游泳,你舍得下去吗?为什么呢?此时,学生自然恍然大悟:这么美的五彩池,谁舍得跳下去呢?至此,美丽的五彩池将永远成为学生记忆里的美好向往。
案例二中的老师,有可能受《狐假虎威》教学片断的启发:有学生说狐狸聪明,运用智慧逃过一劫,于是就依葫芦画瓢。但是,《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与《狐假虎威》中的狐狸不能同日而语,前者是欺诈卑劣,后者是生存智慧。这样,面对生成,教师置文本的价值导向于不顾,引导失控,导向失误。
出现上述现象,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预设不够准确,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结果导致“生成”时乱了手脚;二是操作上严重失控,面对始料不及的生成,教师没有智慧启迪,抑或还没有建构起系统、科学合理的实践策略;三是对生成心理准备不足,教师拘泥于预设,对意外的生成缺乏心理的准备、清醒的头脑和必要的机智,错失生成机会。
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首要原因在于教师对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认识模糊。预设与生成到底为何物?课程该怎样预设,又该怎样生成?教师该如何引导?其次,没有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在教与学关系的处理上,欠缺预设与生成的把握与驾驭能力。
三、策略与建议
(一)澄清观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新课程理念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同时,更关注“怎样学”,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预设,注重生成。
1.课堂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
首先,从学生角度说,学生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预见的。教师不应该用固定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的发展,只能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生成和发展。学生不是被加工的零件,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人,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
其次,从课程角度说,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更是“体验课程”,即是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最后,从教学角度说,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教学内容得以丰富,课程意义获得新的发现,所以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2.课堂需要预设,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预设要适度,留有空间。过度的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和干预。
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教学不仅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在具体情景下生成的问题不予关注,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按预设教学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从而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从学生发展角度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又需要生成性发展。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拓展。
3.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才能创造课堂的精彩。
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又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从环节上看,预设是目标,生成是实现预设目标的途径;从结果看,生成是目标,预设是实现生成目标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二者相互依存。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补充、拓展、提高,甚至是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一定的反向性。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这是二者统一的基础。因此,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预设时为生成做出预留,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精彩。
(二)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教育智慧,为预设与生成奠定基础。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在每个学生身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自己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学生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信息。
第一,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首要反应应该是辨识其价值,并做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义,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资源识别力,只有勇于进取的教师才会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不断发展。教师不应再死抱“预设”,而是以智启智,善于抓住契机,及时关注到课堂的“生成”,对来自学生中的课程资源信息巧妙地利用并加以整合,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第二,科学的预设需要教师具备把握教材文本与教学过程非文本的能力,需要教师树立关注学生的理念,需要教师具有“三维”目标统一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科学地预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预设生动的情境,预设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从而以课标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为着眼点,将教材文本、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体验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息与教师的知识、经验及从课外收集的信息组成基本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学习讨论,为学生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提供广阔的平台。
第三,精彩的生成需要教师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从而不拘泥于预设,敏感地捕捉到学生中有价值的信息,适时调整预设,在教学中生成丰富的课程资源,促使学生学习动机的主动生成,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个性化地生成。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不仅要有一颗包容学生的大爱之心,更要有高超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只有做到预设和生成两者结合,和谐统一,课堂才能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