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表现与警醒世人

2013-04-29 00:44杨晓英
考试周刊 2013年89期
关键词:忏悔录

杨晓英

摘 要: 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的自传《忏悔录》的问世,开启了一个文学的新时代;两百年后的中国,亿万富翁李春平出资出版的自传《忏悔无门》叩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不同思想的人让读者感到了他们的真诚坦白与灵魂的高贵,但也存在差异。

关键词: 《忏悔录》 《忏悔无门》 自我表现 警醒世人

18世纪的欧洲文坛,曾经于震惊中接纳了卢梭的《忏悔录》的问世,并不可逆转地由它开启了一个文学的新时代;两百多年后,中国文坛,亿万富翁李春平出资出版的自传《忏悔无门》叩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读者的心弦……跨越漫漫历史长河,浩浩宇宙间亮起了两颗为真理而燃烧的赤诚之心,茫茫苍穹中回荡着他们忠实自我、忠实人生,更忠实于时代的灵魂的告白。

《忏悔录》和《忏悔无门》是两部产生于不同时代、内容迥异、影响也不同的著作,但是透过语言的表层,我们都看到了主人公的真实与坦诚。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他们都选择了忏悔这一相同方式叩问灵魂,在自我释放的同时给予世人一种警醒。

一、真实与坦诚地披露自我

每每阅读《忏悔录》、《忏悔无门》都会使人产生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激动,审视这一艺术魅力的由来可归之于作品中那灼热可感、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的真实与坦诚,以及对于真善美的独特而执著的追求。

翻开《忏悔录》迎面走来的是生活于18世纪的法国的一个出身平民、一生坎坷、崇尚自我、挚爱感情、充满反封建叛逆精神的活生生的卢梭。作者在《忏悔录》篇首挥毫写下:“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示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是何等惊天动地的文字,何等坦诚与自豪。

在《忏悔无门》中李春平在开篇即说:“如果说,我还敢于面对大家,那是因为心底的一份真实从来未曾改变。我不知道人们是否愿意倾听我的故事,但我会忠实依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讲述一切。”虽然李春平的话语没有卢梭的惊天动地,但是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一种坦诚与真实。

卢梭以蔑视前人的自豪做到了前人没有做到的事。在《忏悔录》这部“文学史上的奇书”中,卢梭将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思想感情暴露无遗。他既写了自己高尚美好的一面,又写了自己不光彩,应该诅咒的一面。他说:“我讲的都是真话。如果有什么人知道的事实与我刚才说的相反,即使他们得到一千次证实,那仍然是谎言和欺骗……”

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有“百年慈善第一人”之称的亿万富翁李春平在决定出《忏悔无门》这本书的时候说:“我暴露自己的丑陋和庸常,宣泄自己的欲望和痛苦,也展示自己的真情和善良。你是否看见了我的矛盾性格?你是否感受了我的纷乱情感?……我不在乎您看完可能产生的轻蔑,只在乎自己是否虔诚地递交了一份严格的忏悔书。”

谁能想到这样的巨富居然有不堪回首的“前世”:“文革”时因谈恋爱打群架,被劳教三年,之后被赶出家门流浪街头。1980年的某一天,他遇到好莱坞女星克劳迪娅。于是作为儿子与情人,李春平随女星来到美国。李春平陪伴大自己38岁的美国老太太12年,影星辞世后,李春平获得了一笔他自己也说不清的遗产,之后他回到了北京。

自他回国至今这十几年来,李春平一直坚持慈善事业,李春平十几年来累计捐款5600余万元。因此他也被称为“百年慈善第一人”。

卢梭和李春平作为生命个体,他们直面自己的灵魂,真实而坦诚地披露自我的精神是同样值得赞誉的。

二、对抗社会与自我救赎

在《忏悔录》和《忏悔无门》中,作者给我们留下的是同样真实、坦诚的自我形象,深入两部作品,我们亦能强烈地感受到二者存在的差异。

读卢梭的《忏悔录》,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内在的愤激、忧郁、孤寂和悲怆,回旋全篇的是一种论辩、对抗的基调;王春元写的《忏悔无门》却是深沉、坦白、真挚,支撑全书的乃是一种自我忏悔、反思社会的思想主旨。造成差异的原因,既有写作动机的不同,又与各自的思想体系、所处的社会背景、时代特点相关。

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他主张以人为本,提倡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作者一再强调自己的“本性善良”,但是污浊的社会环境使他染上自己痛恨的一切恶习。他愤怒地质问道,如果人是处于一种平等、无忧无虑的状态中,所希望的又可以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又怎么会有偷窃呢?这样,卢梭就将自我批评和忏悔导向了对社会的谴责和控诉,将对人性恶的挖掘转变成了严肃的社会批判。

卢梭的忏悔已经超出了狭小的自我范畴,他在为他的人民忏悔,他在为他的时代自省。他的忏悔带有了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如歌德所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

与《忏悔录》不同的是,《忏悔无门》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与报恩。李春平说:“我要回到祖国开启我封存了十年的爱。我要尽一切所能把所有的爱赎回来……我要满足大家的一切愿望,我要一个一个地报答你们,并且乞求你们宽恕我,理解我。”

十年是一个瞬间,也是一个漫长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早已完成了若干次的蜕变。李春平是不幸的,所有施恩计划都落了空。无处忏悔,无处救赎,无处报答,无处话悲凉。原来岁月不可召回,青春不可抵押,爱情不能救赎。忽然明白最需要补偿的是自己的灵魂。于是他开始从事慈善事业。

在这个以钱、权、色为“金三角”的社会中,有些人为了得到这个“金三角”而蒙蔽了自己的心智,失去了自己的良知,这本书的出版与其说是李春平回望人生感慨悲凉,发自肺腑的心灵忏悔,毋宁说,是我们向这个躁动的社会发出的一次良心拷问。

李春平有胆量面对我们说出心中的痛,他愿意以一己之力唤起更多有权者与有钱者捐献善良与爱心,他以一种宗教殉难的方式忏悔自己心灵曾经的缺失,他的忏悔具有榜样力量。

卢梭和李春平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但是都有一颗真诚的心,完全袒露自己的好与坏,又都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所处的时代里勇于站出来唤醒人们蒙昧盲目的精神世界,仅就这一点来说,他们同样值得敬佩。

参考文献:

[1]杨国政.卢梭的自传观.国外文学,2001(03).

[2]佘向军,文斌.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郁达夫与卢梭忏悔意识比较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

[3]杨正润.论忏悔录与自传.外国文学评论,2002(04).

猜你喜欢
忏悔录
卢梭《忏悔录》对巴金思想及《随想录》的影响
忏悔录怎能写成“八股文”
虚伪忏悔录是“两面人”典型套路
认识自我
贪官为何不会写“检讨”
晋中市:编印《忏悔录》系列读本 助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落实
奥古斯丁《忏悔录》的文化意蕴研究
论《忏悔录》中奥古斯丁的“恶”与“原罪”思想
狱中忏悔录1“奢靡享乐让内心不断扭曲”
狱中忏悔录2“我习惯了用钱开路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