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跃芝 王纯杰
摘要:为了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教学实际,对《应用回归分析》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开发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确立“教学—科研—应用”三位一体的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增加实验课教学,建立“理论+上机”的考试模式。
关键词:案例驱动;实验设计;考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39-02
《应用回归分析》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客观事物变量间的统计关系,它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大量试验和观测的基础上,用来寻找隐藏在那些看上去不确定性现象中的统计规律性的统计方法,通过建立统计模型来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结构状态以及模型预测。因此,《应用回归分析》在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社会经济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从20世纪90年代起,统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已有较大的变化,加强推断统计内容的学习和应用已成为中国统计界的共识。课程也正是为了适应新的统计学学科体系和财经类统计专业教学的需要而开设的,不同于纯数理类课程,它突出了实际案例的应用和统计思想的渗透,在系统介绍回归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尽力结合中国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实例,运用统计软件,全面、系统地介绍回归分析的实用方法,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紧密结合。目前国内高校统计专业使用的回归分析教材大致分两类:一类面向数学系纯数理类统计专业,这类教材结构严谨,注重阐述回归分析的理论和数学公式的推导。另一类面向经济类统计专业,其内容系统实用,注重对统计思想的分析和讨论,仅对一些基本的公式和性质给出了推导和证明,而对一些重要的公式只给出结论,没有推理论证的过程,比如一元回归分析中回归常数■0的方差的证明,多元回归分析中标准化回归系数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系数之间的关系式的证明等。我们学院统计专业是地方工科院校偏数理类统计专业,由于生源质量与重点院校存在差距,所以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属于后一类,由何晓群、刘文卿主编,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的重点是结合SPSS软件讲述回归分析中的各种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并正确解释分析结果,仅对一些基本的公式和定理给出了推导和证明。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我们对《应用回归分析》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一、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
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我校统计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本课程内容和结构,帮助学生获得回归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应用技能的同时,加深对本门课程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过程既是对问题和结论的认知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数学修养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正常教学时数内,增加这些公式的推理论证,一方面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前后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衔接,从而扩展学生的背景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更愿意接受这些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在《应用回归分析》课程的教学中给出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二、确立案例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将多媒体课件、统计软件、实际案例、科研项目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依靠课程组教师队伍的科研优势,探索一条“教学—科研—应用能力”三位一体的案例教学模式,将回归分析理论、方法与中国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实际相结合,突出实际案例的应用和统计思想的渗透,将学生引领到该学科的前沿,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应用回归分析》教学呈现出知识性、可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熏陶的同时,能够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提高数学素养,有利于把他们培养成复合型的实用人才。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实验课的案例设计。课程组根据SPSS统计分析软件功能,以案例教学串联起整个课程体系。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常用的软件功能、代表性强、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的案例。结合回归分析理论,以案例为引子,通过SPSS软件对应用案例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进一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数据分析方法,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开发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涉及很多高等代数知识和矩阵理论,有大量的数学公式的推导,在实际教学中,有选择地对一些经典的或者重要的证明过程加以详述,其他问题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演示,从而加大课堂信息量。一个案例往往涉及大量数据,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不能在黑板上具体操作,只能“纸上谈兵”:讲解基本理论,针对课本上已有的运行结果和界面大致说明情况,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同时链接功能强大的SPSS统计分析软件,在课堂上处理大量的数据,将操作结果与教材上的对应案例进行对比,这个过程可以加强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
四、实验课教学的设计
以往的《应用回归分析》课程的授课都是在大课堂上,理论课与实验课穿插进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操作,所以记忆不深刻。在本课程的设计研究中,我们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增加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实验、实训和实践环节,重视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重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能力及其在管理中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和在职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借助基础科学学院计算机中心这个平台,将实验课移至计算中心,并且认真设计实验课环节。
1.实验课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设计及实验大纲建设等方面,始终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并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对软件运行结果给出正确的解释。
2.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实验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一方面依靠本课程教师队伍的科研优势,结合教师的研究特长,进行案例教学,将学生引领到该学科的前沿,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并能够解决社会、经济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SPSS软件是目前国内外一致公认的处理大量数据文件应用最广泛的软件,对学生未来就业有很大帮助。
3.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方式。如:通过SPSS软件分析大型调查数据,在此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或相应的经济与管理论文(回归分析、经济模型的建立等)。
4.实验课程教学手段质量的监控与考核。撰写《SPSS实验大纲》与《SPSS实验指导书》,规定了每一实验环节应达到的目的,要求掌握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并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回归分析理论和SPSS软件操作的认识,培养自主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行案例教学的主要优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用性强;师生互动性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注重团队精神;案例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记忆深刻,教学效果明显。
五、建立“理论+上机”的考试模式
考试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课程学习掌握的情况,考试形式与内容选择应该依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应用回归分析》是一门理论要求高、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我们将改变期末一张卷的考试方式,而采用“理论+上机”的考试模式。这种方法既能了解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又能考核学生软件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比较全面反映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掌握的情况。
作者简介:纪跃芝(1963-),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