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
摘 要:网络流行语是大众文化生活和社会文化状态的反映,“元芳,你怎么看?”作为2012年度第二大网络流行语,其文化内涵值得解读,本文将试图对“元芳体”的流行进行文化层面的解读,并探索其所折射的中国大众文化复杂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元芳体” ;大众文化;后现代;现代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2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一种现象,并成为社會文化状态的一面镜子。在由“咬文嚼字”杂志社评定的“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元芳,你怎么看”成为仅次于“正能量”的第二大流行语。这句带有浓浓“草根”味道的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了广大网民以至大多数普通大众复杂的文化心态,暗合着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某些价值导向。
一、关于“元芳体”
“元芳,你怎么看”最初出自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剧中每逢破案时,在案发现场调查一番后,狄仁杰常会亲切地向助手李元芳问一句“元芳,你怎么看?”,而李元芳也常会接以一句近乎模式化了的回答:“大人,此事必有蹊跷”。2010年10月,泉州一女孩疑似被肢解后坠落高楼,警方判定为自杀,随后一名网友以“元芳,你怎么看”进行嘲讽,暗指此案背后另有蹊跷。该句式于是迅速流行,大家纷纷模仿,大到国际新闻,小到晚上吃什么,万事皆问元芳,使得“元芳”一天被询问250万余次。人们多将它缀于某个句子或语段的末尾,表达某种质疑、嘲讽或公开征询看法。甚至在重庆、北京、广州等地的一些官方的微博中也将“元芳体”引入,受到民众的欢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而这一发问也被网友戏称为“元芳体”。
“元芳体”的主要流行空间为网络,同时也延伸至了实体空间,一些企业用其作宣传语如“最近……推出了……系列酒,据说很受市场关注,元芳,你怎么看?”、“今晚星光剧社《灰姑娘的姐姐》继续播出,文根英的演技超级给力,元芳,你怎么看?”等;一些地方的警方在重要场所摆放了写着“这里车多人多易堵,元芳,此事你怎么看?”的“元芳体”停车指示牌;某地讨薪农民工也打出了书写“……公司……项目部拖欠农民工血汗钱,元芳你怎么看?”的“元芳体”讨薪横幅。此类“元芳体”可视为对其网络意义的借用,加之此类用法数量甚微,所以本文仅就网络空间流行的“元芳体”进行分析。
二、“元芳体”背后的文化内涵
如前所述,“元芳体”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其迅速流行和被广泛使用是广大网民文化心态的反映,是中国文化症候的某种体现。在其背后,是社会转型期中国大众文化复杂的价值导向。
(一)“元芳体”的大众文化属性
对大众文化的探讨,西方的很多现代学术流派都有涉及,例如法兰克福学派、文化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都对其进行了阐释,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所站的角度不同,他们的阐释结果不尽相同,但关于大众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商业性、娱乐性、流行性、技术性等还是有一致看法的。为了论述方便,本文采用我国学者金民卿对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反映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日常生活、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位、为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1]而借助于网络技术而迅速流行的“元芳体”,也因其具备大众文化的属性而可以归入大众文化范畴。
1、复制性强,流行一时
“元芳体”的表达形式只有一句简单的“元芳,你怎么看”,与使用“甄嬛体”、“诗经体”、“离骚体”时需要费点脑细胞不同,它没有多少诗境画意和内涵,也不需要网民在使用“元芳体”时发挥多少思考和脑力,这极大地促成了“元芳体”的可复制性。无论是重大的社会事件还是生活中的小烦恼,甚至只是出于搞笑目的,都可以以一句“元芳,你怎么看?”来作为“点睛”之笔。一天被使用250万次的事实也证明了其较强的可复制性。同时,从2012年十月的流行到年末的势微也表明“元芳体”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所具有的潮流性与当下性。
2、具有娱乐功能
“元芳体”的走红,在某种程度上与之前的“甄嬛体”、“离骚体”、“诗经体”、“淘宝体”等网络文体走红一样,都是广大网民跟风炒作的结果,是网民在网络上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体现了网民的娱乐精神。在使用上,一些“元芳体”也是出于娱乐目的,如:“狄仁杰:这荒郊野外停着一辆车,元芳,你怎么看?——元芳:大人,此车必有隐情。——狄听罢,掀开车前盖,大惊:嚯!元芳高见,此车还真有引擎!”、“狄仁杰:昨夜家家烟花爆竹,此起彼伏,扰得大人我彻夜未眠。元芳,你怎么看?——李元芳:我趴窗户看!”等等。
(二)多元质疑中的后现代表达
后现代除了时间分期外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指涉的是一个共时态意义上的当代西方文化基本精神、文化主导因素。在中国文化不断受到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的背景下,“元芳体”也打上了某些后现代的烙印,体现着中国大众文化的后现代价值导向。
1、发问中的怀疑与消解。利奥塔德在界定后现代主义时,从当代西方文化、知识的总体状况着眼,认为知识合法性危机是后现代的总体特征,文化发展上的相对主义、怀疑论、“去中心”是后现代的根本,他说,“我将后现代定义为针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可用于对各类事件的发问,借以表达怀疑,如“今天还没发工资,元芳,你怎么看?”、“近期的股市太让人纠结了。如此疲软的大盘,我是“割肉”呢,还是不动呢?元芳,你怎么看?”、“得了个诺贝尔奖,为什么还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元芳,你怎么看?”、“反正我是信了,元芳,你怎么看?”等等,很多发问的目的并非要寻求一个明确的答复,或对所述事件作什么解读,而是要表达对所述事实及既有解释的质疑,开放式的发问也否定了唯一或权威答复的合理性,消解了中心话语及其主体的存在价值。
2、重在表达与发泄。贝尔指出,在后工业社会,科技与文化的变化造成了动荡的根源,外部世界的迅速变化导致人在时间感和空间感方面的错乱。人们长时间处于机器、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中,精神高度紧张,本能的欲望又促使其寻找突破口,从高密度的时间链条中寻找发泄的间隙来释放压力、紧张和焦虑。当下的中国虽然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过快的工业化步伐,人们的精神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出现了西方后现代社会下的某些特点,尤其在生活在大城市的大众,他们对既有的单一话语和权威叙事渐生厌倦,对当下生存状态极度压抑和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元芳体”的开放表达满足了他们的发泄需求,“元芳,你怎么看?”的发问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并非真要得到什么答复,而是要表达某种情绪,发泄一些压力。
(三)发问意图里的现代性趋向
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由此可知,现代性是一种相信事物的前进趋势并促使其不断实现的时间或文化观念。
“元芳体”是一种发问体,这种具有后现代表达色彩的流行语并未完全失去其现代性特征,这一点可由其发问指向看出。除了少数以纯娱乐为目的外,大部分“元芳体”的发问内容指向了当前的中国社会生活现象或热点事件。“元芳体”走红是属于草根阶层的广大网民以娱乐化的语言,在寻求对社会事件的社会共识,是对社会建设的参与。使用“元芳体”的网民在表达质疑的同时也在寻求其他群体网民的看法和态度,征求全体网民对同一事件的观点,获取网络评论和对待社会事件看法的统一性,追求的是民意的共鸣,以实现对现存状况尤其是很多背离社会正义、法制、公共道德和老百姓想法的现象的改善,而这难免就具有一些启蒙的色彩。在广大话语权不被掌握的情况下,“元芳体”的提问也更具有建设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元芳体”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其质疑性及多元表达效果体现了它的后现代色彩,同时,其关注对象及质疑目的也蕴含着现代性追求。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它一方面与主流文化的话语霸权进行着对抗,试图开辟属于自己的话语领域;另一方面,它又与主流文化中主张改革和进步的方面合谋,充当了主流文化的帮手,同时主流文化也在努力利用其大众文化的优势来达到引起民众共鸣的目的。著名学者李欧梵先生曾这样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但同时“后现代”问题也在中国引起了热烈争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交融是中国文化的真实面貌。这种说法放到现在仍然适用。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各种文化各种思潮错综交融,我们很难明确定位中国文化目前处在哪一个阶段,“元芳体”与其他网络流行语一样,潮起一时又迅速落下,通过其盛衰及使用特点,我们窥探得到当下中国大众生存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并由此得到一些对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启示,这也许就是包括“元芳体”在内的网络流行语的价值所在。
注释:
[1]、金民卿,《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