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霞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杨修之死》节选自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既能认识人物、了解故事,又能学会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看问题。针对这篇小说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一、人物对比,明晰矛盾所在
在课堂上,我先让學生竞猜一下曹娥碑上的字谜“绝妙好辞”,这样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让文章的两大人物无声地站了出来,在感受杨修聪明才智的同时,更引起他们对杨修死因的好奇。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争当福尔摩斯,在初读课文中寻找蛛丝马迹,两大人物的矛盾和情感变化逐渐显现出来。
二、演绎情景,感受杀机四伏
我们可以让学生按照学习小组成立专案组,根据搜查结果再现情景(专案组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演绎,比一比哪个组能最真实地再现事实)。课堂上,学生的兴致是高昂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是奇特的,例如任静小组再现曹操梦中杀人情节时,竟安排一个人躺到了讲桌上,学生如此之投入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在这个环节中,既提高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又理清了内容,解析了课文。相信学习与体验的快乐一定流淌在了每个学生的心里,增强了他们热爱语文的情趣。
三、追根究底,找出真正死因
结合每个专案组查找的结果,可以展开现场讨论:“杨修到底死因何在?”是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曹操妒贤嫉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在像现场办案一样的气氛中,学生各抒己见,如大侦探福尔摩斯一样用自己犀利的眼睛和睿智的头脑层层剥茧,拨开云雾见云天。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无声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辨析论证的能力。杨修死因也就顺利成章地找出了,因自己的恃才放旷和参与到政治斗争使自己“身死因才误”。
四、辩证思维,关注生命成长
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健康发展。所以《杨修之死》不仅是一篇小说,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印迹。如在评价曹操这个人物时,学生可能会认为他奸诈、心狠手辣,但在学生读了《观沧海》《龟虽寿》等名篇后,就会感到他的心胸之博大、意志之坚定,是很多人所不能及的。所以,鲁迅先生客观评价他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这样,学生就学会了要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或褒或贬的人物都会如流星般划过,但我想人人都是福尔摩斯的课堂经历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印记,伴他们成长,助他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