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姝洁
摘 要:历史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鉴于此,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通过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寓历史与现实,唤起兴趣;现实参与培养兴趣。
关键词:兴趣;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写道:“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教师主动教,而学生被动学的死气沉沉的局面,按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真正激活历史课堂。而要让学生动起来,历史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之一,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如果学生对学习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始终保持很高的熱情,并能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那么历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重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一般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其目的就是想把刚刚入场的观众迅即带入充满艺术魅力的殿堂。而历史教学中精彩的导言,可以达到异曲同工的作用。导课形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新颖的方式创造一种情境,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吸引其注意力,进而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入无意注意,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所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例如在讲述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一开始我并不是按常规直接进入讲述内容,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71年前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出访波兰,在向波兰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敬献花圈时,突然长跪不起,这一事件在当时举世震惊。简短的叙述顿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历史情境,使他们立刻产生疑问:勃兰特为什么向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学生这种想要知道这一事件来由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心理正是我所刻意追求的效果,为下面要学习的二战历史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不同章节,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如诗词、歌曲、新闻、图片、视频等,力求巧妙地加以引导,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之转化成好学的良好动力。
二、寓历史与现实,唤起兴趣
历史与现实虽然存在着距离,但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总有历史的影子。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资源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日益丰富,学生的视野也越开阔。特别是高中学生求知欲很强,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关心社会,关心时局的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历史现实的简单再现,更乐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探索问题,获得新知,以期学以致用。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当今发生的时政热点引入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热烈的交流,唤起学生求知欲,又可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强烈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以及探索新知的意识。
钓鱼岛问题是目前大家关注的焦点。在高考复习有关台湾问题的内容时,我宣读了今年4月17日新华社的快讯:“海军南海舰队远海训练编队17日上午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巡航”。然后提问“中国南海舰队在钓鱼岛附近水域亮舰为何选在了4月17日”?学生立即回答:“4月17日是马关条约签署纪念日,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日。这一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割让给了日本”。我接着提出以下问题:1、“请大家回忆一下台湾古代称什么?在历史上发生了哪几次大陆与台湾密切往来的史实?”2、“在近代历史上台湾曾经有两次与大陆分离的历史?是哪两次?”3、“哪些史实说明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学生就上述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从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台湾)一直到清政府设台湾府,再到日本割占台湾,二战期间敦促日本归还中国领土的《开罗宣言》,最后到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发展脉络,学生们各个群情激愤,课堂教学已经演化为对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非法行径的声讨。于是我抓住时机,启发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才是我们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并要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珍惜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通过钓鱼岛问题的引入,让学生既掌握了旧知,了解了新知,又进行了一场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升华,让课堂教学丰富而生动起来。
三、现实参与,培养兴趣
一切教育的影响,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就不能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因而也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靠自己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体味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发展。
1、挖掘大众媒体资源,使得历史鲜活起来。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感兴趣的。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如讲到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时,通过学生演唱歌曲《走进新时代》中“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使学生了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如通过播放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华,到南京敬谒中山陵,并到西安祭拜祖母陵墓的视频,由此导出西周宗法制的学习。从而使晦涩的概念通俗化,使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除此之外诗歌小说等文学影视作品也是解读历史的素材。讲授辛亥革命,可以从学生熟知的鲁迅的《药》、《孔乙己》等入手;将毛主席诗词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教学中;《茶馆》可以使学生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历程,而电视剧《乔家大院》更是晋商兴衰的缩影。总之利用生动直观,学生耳熟能详的大众媒体资源,即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悦中掌握历史知识。
2、通过参观、社会调查、采访等方式,使得历史贴近生活。如在讲授人(必修2)第三单元的“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自己的身边事。通过搜集计划经济下的各种票据资料,以及就关于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代人三大件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等问题采访爷爷奶奶或居委会、村委会领导等,加深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的理解。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使学生感到历史并不遥远,更愿意学习和了解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爱国情感。
3、挖掘乡土历史,使历史鲜活起来。例如讲授《古代中国商业经济》,说到明清出现商帮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包头的乔氏家族,他们的前辈正是当年晋商的代表,走西口到包头创业发家创建广盛公(后改为复盛公)的乔贵发。之后我带领学生游览了乔家金街,所处的位置正是当年乔贵发在包头做生意时开商号的地方。通过实地考察,将课堂搬到生活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打破了时空界限。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本地的历史,将乡土历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兴趣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更好地领悟知识,培养能力。如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和耐人寻味的结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声光影的结合;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活跃课堂气氛;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辨能力;创设历史情境,感知历史,陶冶情操;开展说历史、说新闻活动,让学生纵论古今,畅谈天下大事。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师要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有机统一,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