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习的几种消极心理及预防

2013-04-29 00:44马娇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工具性消极新课程

马娇

【摘 要】 高考体制引发的学生的无从着手的畏惧心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无以致用的虚无心理,让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目标不能正确体现,可以从语文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师应充满思辨和才情,语文教师要深入推进新课程理念等几个方面来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情趣,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

【关 键 词】 消极心理;形式;策略

新课改的推行无疑给中学语文教育吹来一股春风,但有的是死水微澜,有的则是水溢为灾,让现行中学语文教育,尤其是高中语文教育陷入泥潭,其现状不可忽视。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高考体制引发的学生的功利心理,让语文工具性目标不能正确体现,人文性目标有些渺远模糊。

一、消极心理的表现形式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但这一具体能力目标又主要通过考试这种方式来加以检测,教师依赖这种方式,学生也普遍重视这种检测方式,其结果是学生无法在这种检测方式中明显感受到语文能力的提升,因而产生了语文学习的一些消极心理,既损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就目前而言,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要表现出以下三种消极心理。

(一)无从着手的畏惧心理

在一些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普遍感到学语文无从着手,很多学生不清楚语文知识的体系和模块,总把语文学习局限在能识字、能通读一篇文章的浅层次上,很难从一些知识点,如字音、字形、字义、语法、修辞、文学常识、阅读鉴赏等角度去归纳和探索知识,在参加知识检测时,很难用系统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

(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很多中学生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总认为语文学亦可,不学亦可,有的学生虽然也明白语文应重视积累、重视基础知识、重视思维能力培养的道理,但是总不能在音、字、词等方面去要求自己达到识记理解的目标,在阅读方面循序渐进地培养自己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等能力,不喜欢去读一些重思辨、重文化的文本,总停留在情节奇异想象荒诞不经的一些作品上;写作方面,不能观察提炼生活,不能在所读文本中去挖掘素材和思想,也不愿去精心组织材料,构思结构,点染文采,写文章只求捷径,找范本抄袭,敷衍了事,总之,不能从语文学习中吸收营养,心不静,行不实,表现出浮躁的心理。

(三)无以致用的虚无心理

很多学生认为,读了那么多文本,做了那么多练习,写了那么多周记,但是除了考试之外,好像找不到语文的用处,如果试卷不切合学生学习阶段的文本知识要求,学生更觉得语文学习太虚无,如果经过努力,成绩却考砸了,学生会就会更厌弃语文,更不用说,语文人文性的德育价值目标以及情感审美价值目标的实现了。

二、消极心理预防策略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综合素养

语文教师最忌孤陋,我认为语文教师应文、史、理、哲兼修。文,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一个对祖国语言文字缺乏基本了解的人是不能胜任语文教学的,对语言文学缺乏热情和感悟的人也是当不好语文教师的。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形成一条清晰的语言知识链,又要广读诗词、词、曲、赋、中外名著、时代精品美文,形成丰厚的文化积淀。语文教师还应熟知文学发展规律,掌握文学鉴赏常识和技巧,一定的美学理念,语文教师还应养成写下水作文的习惯,下笔成文,这样才能避免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缺陷造成的“木桶短板效应”。

(二)语文教师应充满思辨和才情

语文对人的思想启蒙作用是明显的,其切入点是语言的交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是思想者,更要是诗人、演讲家。语文教师的思维必须清晰,要有点石成金之术,给学生一把思维的钥匙。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激情,要能创造一种氛围,要能激起一片共鸣。审美和思辨相结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教师,总喜欢把课堂上学生颔首微笑和心灵相通的神态作为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这样至少可以说,学生听出了感受,听出了味道,能全心地投入了,才会让学生的读写实践活动充满活力。

(三)语文教师深入要把推新课程理念

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本质是“人的解放”,而这个解放必须先是教师教学的解放,才能有学生学习的解放,必须先是方法、手段这些物质基础的解放,最后才能实现素养思想的精神解放。我始终认为,不要把语文教得太累,因为学语文是一种享受,要让语文教学显得轻松,除了语文教师自身综合素养外,我觉得在把新课程方面,我们更应审视我们存在的误区。

(四)语文教师要科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

现行课堂教学评价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作为评价指标之一,这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课堂质量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技术,更不能让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语文教学的点缀。同时,也不容忽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使用,也让教师养成了依赖性和惰性,还有多媒体网络的使用,也弱化了我们对语文本身的敏感性。因此,我认为,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但要合理使用这一手段,不打破教学常规结构,才可能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教师在共享资源的同时,必须创新、参与集体劳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才能体现出雪中送炭的妙用。

总之,克服语文教学中的消极心理,养成积极的语文学习心理,对语文新课程改革,将会发挥积极作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为此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哲才. 浅议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J]. 中国校外教育,2011(17).

[2] 温俊亮. 中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心理障碍的分析及对策[J]. 中国校园导刊,2010(11).

[3] 郑先东. 高中语文学习中的消极心理浅析[J].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1(7).

猜你喜欢
工具性消极新课程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