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骨干培养路径研究

2013-04-29 19:51翁楚歆黎文婷陈晖
关键词:培养路径问题及对策

翁楚歆 黎文婷 陈晖

摘要:本文从界定学生骨干的范围与学生骨干的基本特点切入,初步分析了当前学生骨干培养存在的问题,确立了学生骨干培养的基本理念,探索总结了学生骨干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学生骨干 培养路径 问题及对策

1 学生骨干的界定和分类

目前,部分研究将学生骨干与学生干部、学生领袖等同,如何建华在《试论大学生骨干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一文中、周汉鸣在《当前大学生骨干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均持此观点。而根据团中央有关文件中对“大学生骨干”的界定:大學生骨干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

可见,大学生骨干与大学生干部被混同使用,在日常工作中较为常见。但是,两者是存在区别的。“骨干”常用于“比喻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事物”,结合团中央对学生骨干的界定,笔者认为,学生骨干即是在学生群体中,起着领导作用的学生,它包括了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学生干部。学生骨干与学生干部之间,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图1所示,根据所处不同系统,可以将学生骨干分成不同类型,党——是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团干部、团员;学——学生委员会委员、学生代表以及学生会干部;社——社团干部;其他则指的是理论学习骨干以及在学生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

2 学生骨干的基本特点

2.1 学生主体性 学生骨干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骨干,这部分学生因其优秀,并在学生事务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骨干。所以学生骨干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学生骨干本身是学生群体的一部分,来自学生,最后也会回到这个群体当中去。这种从学生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特性,正是其主体性的突出表现。此外,学生骨干的主体性还表现为,学生骨干无论是其自身,还是其使命,都围绕着学生以及学生事务而存在。如果没有了学生,自然不会有学生事务,学生骨干也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骨干的使命就是为了整个学生群体的发展。

2.2 先进性 先进性,是学生骨干最本质的特征。学生骨干的先进性,是“骨干”的应有之义,是学生骨干在学生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也是其综合素质较高的体现,具有“模范”“榜样”“标杆”的意义。学生骨干的先进性,首先是一种应然先进性,表现为老师、学生对于学生骨干一种天然的较高期待,这在客观上,会促使学生骨干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此外,学生骨干的先进性,更是一种实然的先进性,需要学生骨干在日常的学生事务中予以践行、表现的先进性。因为任何事务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在做到实然先进性的基础上,争取使实然先进性不断接近应然先进性,同时应然先进性不断转化为实然先进性,并最终实现应然先进性。学生骨干的先进性,还表现为其拥有的核心能力,这也是保持其先进性的最根本的素质。

2.3 代表性 学生骨干是学生群体中的重要部分,由来自不同的系统的优秀学生组成,虽然只占总数的20%左右,却是不同系统、领域的代表,是一个强强的组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中,学生干部是学生事务管理的优秀代表,成绩突出优秀学生是学术、文体领域的代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等则是党团系统的优秀代表。学生骨干的代表性与先进性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代表了学校教育的高级水平。

3 当前学生骨干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培养目标的设定:重技巧,轻能力 受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影响,当下很多的学生骨干培养,异化为一种技能的培训,即把如何做学生骨干当作技能进行训练,而忽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尤其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予重视。

3.2 培养理念的抉择:重使用,轻培养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学生骨干培养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忽视对学生骨干包括领导能力、政治识别力等在内的核心能力的系统培养,仅仅停留在指导老师的日常谈话、工作布置和高低年级之间的工作交接、经验介绍,对学生干部的使用培养缺乏系统规划、长远打算。

3.3 培养内容的设计:重科学,轻人文 目标的指向,表现为内容的设计方向。而当下对学生骨干的培养,实质上沿用的是学生干部培训的理念和内容,即重视对工作技能、工作技巧、工作方法以及业务的培训,而对于思想的问题、人文的作用,却没有得到解决和重视。

3.4 培养方法的选择:重理论,轻实操 一般情况下,内容决定了方法,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培训内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比如,实践课却用讲解的方法、案例的内容不注意操作程序;对工作技巧和业务,只有介绍,而没有实际的演练和操作,纸上谈兵普遍存在。

3.5 培养过程的控制:重形式,轻实质 长期的经验积累,学生骨干的培训形式趋向多样性、专业性发展,各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等得到提出和应用,比如于兴艳2008提出的“自我培养”,魏学庆2010的依托组织进行培养的模式,陈克勤2010的按“四有标准”,处理“四有关系”的培养对策等研究是这方面的代表。而实践操作中,培养往往异化为短期的培训、训练,在形式上按部就班完成各项流程,最后获得所谓的资格证或者结业证为止,没有实际的培养效果。

3.6 培养效果的评价:重结果,轻考核 当前,学生骨干培养的效果往往停留在是否能承担必要的学生事务,是否能切实帮学生工作者减少工作量,或是否能为集体创争荣誉。而作为培养活动最后环节的培养效果评价在实践操作中却往往被忽略,而代之以固化的考试形式,评价的结果也没有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正因为缺乏必要的考核及有效的监督机制,学生骨干存在的问题无法得以及时解决,导致学生干部推陈出新的速度缓慢,“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严重。

4 学生骨干培养的基本理念

4.1 立德树人理念 学生通过参加学生工作或社团活动,并非旦夕之间就能实现核心能力的提升及综合素质的增强,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其毕业、乃至工作一段时间后发挥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淡化功利色彩,认真把握学生骨干的成长成才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拔苗助长,始终坚持“十年树人,百年树木”,立德树人。只有教育工作者本身坚持立德树人,学生骨干受其耳濡目染方能亲其师信其道,并进而围绕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这个中心,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并促进自我成长。学生骨干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两者对立统一,不可分割,如果只顾自己发展,不顾服务同学,这样的人可能是合格的学生,但不会是合格的学生骨干;如果不顾自己的学习而专搞活动,或者只为自己的私利,这样的人既不是合格的学生,更不是合格的学生骨干。学生骨干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两者对立统一,不可分割。

4.2 精英教育理念 笔者认为,学生骨干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今天,高校所实行的一种精英教育,培养的是“今天能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能以之为荣”的优秀学生。对学生骨干实行精英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的精英意识。精英意识是一种自我意识,是人关于自己在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社会作用等方面优于或重于一般社会成员的意识。这不论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乃至于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实现伟大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3 文化引领理念 文化是人的思想集合,而人的行为总是由思想支配的,所以文化必然引领人的发展。在培养学生骨干的过程中,坚持文化引领的理念,就是要从根本着手,以正确的思想、理念帮助其克服思想障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坚持文化引领,也体现了学生骨干作为一名教育者,通过自我教育,进而教育广大学生提升思想水平的定位。

4.4 工学结合理念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时间不多于2年),到企业进行“教、学、做”一体化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1年),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此也带来了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新变化、新挑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骨干培养周期、任职周期短,培养工作必须做到科学的前申后延。纳新前宜认真细致梳理新生档案,全面严谨分析其中学阶段各方面的表现,特别是中学时代有学生干部经历或文体特长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党团学宣讲会,社团初體验等活动,让新生对学生组织有一定了解,克服其加入某一学生组织的盲目性。而将学生骨干“笔试-即兴演讲-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面试-团队作业(任务驱动、项目考核)-现场投票”的选拔机制,引入到学生骨干的选拔机制中来也完全符合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5 学生骨干培养的基本路径

为了使学生骨干成为政治上有高度、生活中有情趣、工作中有方法、人格上有魅力、道德上有原则的优秀分子,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探索、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骨干“培训”“管理”“考评”机制,不断创新、优秀培养途径。

5.1 课程引导,优化培训 整合不同的培训资源,构建高职院校学生骨干培训的课程体系,并逐步将学生骨干培训课纳入选修学分,业已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同。目前高职院校大多的学生骨干培训都是由学校政工干部来负责,如果能整合专业教师、企业精英、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等资源,对某一块专题进行专项培训,逐步构建“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学生骨干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效果将不言而喻。

5.2 文化引领,科学管理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骨干的日常管理分三个阶段:在适应阶段,重辅导助融入,给载体树信心;在发展阶段,重引导助成长,给平台强信念;在提升阶段,重督导助成熟,给担子出信誉。日常管理的三阶段全程体现政治教育“人性化”、德育教育“情景化”、技能培养“社会化”、习惯养成“生活化”的特点。在项目化管理方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广泛搭建“班级建设岗、志愿服务岗、宿舍红旗岗、网络教育岗、实习先锋岗”五个培养与锻炼的平台,对学生骨干进行量化管理。

5.3 有效激励,严格考评

5.3.1 有效激励。学生骨干面临繁重的工作学习任务及由此产生的困难和压力,组织的认可、师长的激励以及同学的肯定是其工作热情的源泉,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并完善包括情感激励、目标激励、工作激励、成就激励、自我激励在内的学生骨干激励模式(如表1所示),通过网络平台、个别谈心、成长档案、迁移调控等多种方法,及时为学生骨干排忧解难,切实提高学生骨干的执行力,以正能量共筑当代大学生骨干的青春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创造条件为每个学生骨干搭建“自我实现”的平台,通过不断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以持续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5.3.2 严格考评。除了有效的激励措施,还必须建立健全考评监督机制,方能保持学生骨干积极上进、勇于进取的心态。在实施学生骨干考评制度时,应坚持发展性和导向性原则,明确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进步,而不是区分优劣;评价指标要系统化,以定性考核和量化考核的模式,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学生骨干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如表2所示),应坚持动态与静态、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原则。

5.3.3 反馈提高

没有反馈的系统,要实现有效的监督考评是不可能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老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骨干的动向,通过综合分析,总结好的成果、经验,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骨干,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在多方监督考评的基础上,严格依照相关条例对学生骨干进行调整及奖惩。同时通过建立学生干部日常工作档案、建立学生群众意见回馈制度、进行学生干部经验交流会等多种途径建立学生干部预警制度,及时发现处于或将处于困难中的学生骨干,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化解可能导致学生干部倦怠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李锦堂.高校学生干部核心能力构建及其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7):13-14.

[2]汤尊成.高职院校学生骨干培养的创新研究[J].华章,2013(20).

[3]孙鹏燕.新时期高校学生骨干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1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2013年度广东高校共青团课题《学生骨干培养研究——高职院校学生骨干核心能力构建及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2C102)的成果。

作者简介:翁楚歆,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高校团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干部培养;黎文婷,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干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陈晖,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办科员,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就业指导、学生干部培养。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问题及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对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浅议财务会计管理在工程企业中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