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时代规定性与文化建设

2013-04-29 05:59:41赵继红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时代建设文化

赵继红

摘 要: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本文认为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的存在,具有时代规定性。每一个时代文化的“根”都扎植于那个时代之中。新文化的“根”应存在于中国当代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之中,建设新文化的原则是创造而不是回归传统。

关键词:文化 时代 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一些论者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扭曲,道德情操论丧,究其根本,是由于失掉了儒学的传统而造成。因此,他们把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看作诊疗现代文明病的灵丹妙方。

传统文化真是“救世良方”吗?究竟应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我认为:

一、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的存在,具有时代规定性。在论述传统文化时,不应抽象地,空洞地讨论,应将传统文化这个抽象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文化形态上。

文化是多元的,同时代中,可以有多种文化并存。但有主导性文化,它是反映统治阶层意志的。我们知道,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文化的正统地位。但在儒学兴起之时,“曾经只是盛行于古代中国的许多敌对的学派中的一派……只是在灿烂的哲学群星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先秦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与儒家同时盛行的还是道家、法家、墨家等。只是后来,儒家被封建统治者选择、利用、阐发、扶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事实上,在各历史时期,都有其它文化与儒家并存,如隋唐时大盛的佛教文化等,只是它们的力量不足以对儒家的正统地位构成强有力的冲击。即使在儒学一统的宋明,也有如李贽等以异端自居者。在同时期儒家学派内部,观点也是多元的。韩非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取舍相反不同”,在儒家名义下各种学说的对立也常常非常尖锐。

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文化也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亘古常新,与天无极”的文化。文化的发展变化有两种基本形式。我们知道,文化内部的文化元素构成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元素包括文化核、文化质两部分,文化核是文化形成的最本质部分,它相对稳定,在发展中逐渐积累,只有遇到强力,才会发生变化,这时,原有的文化形态基本消亡。文化质是文化核的表现,是动态的,文化质变异使文化呈现出阶段性,它往往表现为一种文化形态内部的自我调整。

儒学的发展也经历了这两种变化形式。我们先来看原始儒学的产生:殷商文化是神道文化,殷商人每件事都要占卜,请示神的意志。随着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弱小的周推翻强大的殷王朝,周人惊奇地发现:在上帝天命之外,人的自我作为也是起作用的, 在汉民族精神史上,第一次认识到人的因素,文化出现重大变革,殷商神道文化被解构。又由于奴隶主贵族没落,地主阶级兴起,地主阶级深感争取人民、维护统治的重要。这一切导致文化核发生变化:由敬鬼神变为尽人事、尽人力、重道德、“仁者爱人”,产生了原始儒学。”

汉代,为进一步巩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随着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文化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由诸子学上升到官学地位,成为封建社会定于一尊的正统学说。这时的儒学是唯心主义的,强调“君权神授“,强调“天不变,道亦不变”,成为统治人们精神的宗教神学。

两朱时期的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峰。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割据、分裂的局面。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伦常的破坏和道德的沦丧。理学家在复兴儒学时,不是重复董仲舒的天命论,而是采纳儒家的伦理纲常、道德名教。为维系封建宗法关系,理教强调“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无论是汉唐儒学还是宋明理学,都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上,儒学内部的自我调整。

随着社会发展,晚明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表现在文化领域,就是异端思潮的不断涌起,但这些还不足以撼动儒学的根基。

鸦片战争展开了东方古老刀矛和西方边代炮舰的拼杀,展开了农业帝国与新兴的工业王国的较量,中国遇上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天折,新一代爱国志士认识到必须从更深的层面,即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体系及其造成的畸形国民人格心理结构中探寻中国悲剧命运的根由。集结于《新青年》周围的激烈的反传统主义批判家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批判旧文学、旧道德、旧人学,掀起了一场中国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命、道德革命、人学革命。几千年农业文明和封建宗法伦理造就的儒学文化核破裂,以科学和民主为文化核的新的文化建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时代文化的“根”都扎指于那个时代之中。文化具有时代性,没有一个永恒的万古常新的文化体系。所以,怎么能想象用一种农业社会的精神文化来统摄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用一种缺乏近代意义和民主观念的学说来加速政治民主化的步伐,用一种“重道轻器”的轻视科学、贱视商业行为的思想体系来推动现代化的进程呢?

二、立足于当代,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在跨入新世纪之际,我们应如何创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我认为,首先我们应承认多元文化的并存,同时也承认建设主体性文化的必要性。

其次,新文化的根应存在于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实之中。时代一定会创造自己的文化,所以,建设新文化的原则是创造而不是回归传统。

最后,要从现实出发对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因素加以改造。从传统文化中剥离出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一旦被我们从传统的整体中选抽出来,被我们利用,它就脱离了历史的氛围,进入我们所在的当代语境,已经不是传统的一部分而是现在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些粗浅之见。

猜你喜欢
时代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