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作业时情况千变万化,作为一名优秀的海员,抗压能力、耐受力、人际交往能力、洞察力、注意力都要优于常人。在遭遇或预测到新的、突发的事故下,海员特别是高级海员要第一时间做出判断,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需要准确的预测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集中的注意力,灵活的思辨力和正确决策果断指挥执行的能力。此外海员还需要必备的特殊心理品质还包括: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交往能力;高风险情势下的心理稳定性;寂寞生活中心理耐受力和海损海难事故后的心理康复能力等等。这些非智力的能力,普遍被认为是优秀海员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在工作期间培养已经为时已晚,应该从准海员也就是航海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注重职前教育,提高航海类学生整体职业心理素质。
一、全程化心理健康跟踪指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航海类专业学生和普通专业学生相比,本身就是一群特殊群体,具有独特心理特征。由于学业紧张、就业问题、交往问题、经济压力等等,航海类专业学生本身就普遍存在较大心理压力,容易滋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在航海类专业学生入学初期就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心理健康普查档案,并做到及时更新。在普查中发现心理水平不达标的学生,及时通知系部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给予特别关注,跟踪观察指导,进行个案追踪,纠正心理偏差,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重视职前教育引导,多种方式提升“准海员”情商指数
“海员情商”,可以解释为航海工作者的情绪管理能力,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力方面的品质。具体而言,为了海员个体自身以及职业的良性发展,在职前,必须重视如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等方面的情商能力的培养,以更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未来工作的挑战。
当前,我国航海类院校都已经认识到了对航海类专业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落实此项工作的据笔者所了解目前只有大连海事大学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加强航海类学生技术培训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正式自我、完善自我。开设情商培养课程,分主题、有目的的开展相应训练。举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情商培养讲座和户外拓展训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普及情商知识,提高情商水平。其他航海类院校也应思考该如何对在校学生开展职前情商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智模式和较高的情商水平。笔者认为要有目的的培养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情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
首先,在面对航海专业招生时,要选择热爱航海事业,个性与航海职业要求相匹配的学生。入校后,在入学教育中,通过专业剖析讲座,职业规划讲座或课程,不断帮助学生主动认识航海职业的特性,增加对行业的热爱和自豪感。
其次,可以通过课程安排,制定合理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并量身制定情商讲座,以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为主,安排有实践经验的在职海员(可以分层次,分级别进行)进行主题讲座。每个讲座都有不同的培训目的,和未来实际工作紧密相联,以真实案例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普及渗透情商知识与技巧。
最后,还可以通过开展目前比较热门的职业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职业必备品质,磨练学生顽强的意志,帮助情商的培养,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树立健全的人格品质,应对职业要求,服务社会。
三、建构《航海心理学》课程体系
在航海类院校中,《航海心理学》课程是航海心理学教育的基础。在课程属性上,《航海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科和航海学科的交叉学科,是心理学在航海领域中的应用,是一门心理学基础理论和职业中实践应用兼备的课程。该课程涉及到海员心理健康与维护和海员心理训练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课程教育,促进海员对自身的合理认知,提高海员心理素质,保障航运安全。
笔者认为,首要就是建立航海心理学的课程体系标准。课程体系结构应分为主要三部分,为:主干课程、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共同开展。
主干课程以“三层关系”和“两个核心问题”为基础,三层关系分别为人与航运环境的关系、人与航运安全的关系、 航运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两个核心问题体现在海员心理健康维护,心理训练和管理中。航海心理学课程通过对航海职业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航海安全中人的心理因素的分析,还海员人际交往过程中良好人际关系网的建构等这些相互依存并又彼此独立的课程内容,合并构成了符合航海类专业学生心理需求和专业发展实际的课程教育体系。
同时作为课程衍生和补充,也为了进一步深化主干课程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理论事业,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的应用,设立相关拓展课程。以相关案例做辅助,贴合实际,关注社会问题,航运突发情况(特别是如“南远沉船 ”类事件),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等等,以专题形式进行。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根据课程内容聘请有关专家)的开展,达到教育目的。在拓展课程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安排以下拓展课程:心理学发展流派分析、航运发展与航海人才建设、航海事故分析、海盗现象对海员心理影响、青年期恋爱心理、成功与创造心理、职业预期与人生定向、心理咨询与辅导等,使航海类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专业支持。
四、建立心理教育长效机制
明确航海类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通过一系类的测评研究,得出海员在不同时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不同年级段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分开引导。比如:一年级时关注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二年级关注学习和交往方面的问题,三年级时关注学生社会交往,工作就业的压力问题等等,提早教育引导。
通过把大学后期学习期间设定为船上工作的时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长效性的相关训练。
成立航海心理教研室,加大对负责航海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的培训力度,配备专门的场地和硬件措施。科学合理的制定心理素质训练计划,训练大纲,开设专门的航海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可利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视频资料、集体讨论等等方式多途径、多方式的学习方法,融会贯通,培养他们必须具备的海员应有的心理素质。海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不能是“个案解决”,一定要建立长效教育机制,长期训练,不断提高航海类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适应岗位需求。
作者简介:刘晶晶(1981-),女,汉族,江苏南京市人,河海大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 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