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研究

2013-04-29 05:59杨娟刘风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

杨娟 刘风

摘 要: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之一。伴随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在移民运动的背景下农村老人出现“空巢化”现象,子女在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中出现角色缺位,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出现功能缺失现象。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其在增龄的过程中越来越需要他人提供条件来满足需求,并且伴随身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他们对社会支持系统依赖程度和需求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因此,构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 社会支持 支持主体

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之一。我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并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比城镇显得更加突出。农村与城镇地区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差距预计将从2008年的4.5个百分点到2030年扩大到13个百分点,届时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会达到34.4%。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也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移民运动使得农村老人“空巢化”,“留守”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空间特征。留守老人是指子女外出时留守在户籍地家中的 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成年子女至少有一位外出,家里的农业生产和隔代抚养孙子女(外孙子女)的重任部分或全部落到老人肩上,老人在经济保障、生活照料与亲情慰藉三方面的需要至少有一个方面难以得到满足。农村大量年轻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从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向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流动。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课题组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有近2000万留守老人。农村大量中青年外出务工,子女在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角色缺位和功能缺失,使得留守老人对社会支持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大。

社会支持是伴随着弱势群体而出现的社会行为。学术界关于社会支持的定义,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从提供支持的主体划分,可分为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正式社会支持指的是由各级政府、各级组织、机构、企业和社区等正式组织提供的社会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指的是由家庭成员(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属)、邻居、朋友和志愿者等有非正式关系的人员提供的社会支持;从社会支持的内容划分,社会支持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经济支持、精神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支持;按功能来划分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主要包括实物支持和信息支持,也就是满足社会弱势人员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支持;情感支持主要是满足社会弱势人员在精神感情生活需要方面的支持。

一、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主体

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网中存在不同类型的支持主体,不同主体提供的资源和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差异。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农村一直以来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是主要赡养载体。社区、政府和其他主体也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第一,家庭。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家庭中的配偶、子女和其他家人在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网中占有首要地位,留守老人对其支持的需求程度和依赖程度也最高;

第二,社区。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农村社区中成员的人际关系更为持久,互动和互换程度、依赖程度和彼此间的影响程度也相对较高。农村留守老人社区支持是一个由朋友、邻居及社区组织提供的支持,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即社区成员支持层面和社区组织支持层面;

第三,政府。政府是提供社会福利的主体,是农村养老保障的重要责任单位,政府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关福利政策和措施,并提供相配套的资金、人力与物力投入。

第四,其他主体。农村留守老人的其他支持包括企业单位、慈善机构、社会工作团体、医疗机构、志愿团体和新闻媒体等方面的支持。研究发现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获得社会支持的相关方面均呈现下降趋势,因此要积极培育第三部门,构建留守老人的非政府组织支持网络。

二、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现状

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其在增龄的过程中越来越需要他人提供条件来满足需求,并且伴随身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他们对社会支持系统依赖程度和需求程度也会不断增加。

第一,经济支持。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主要是指货币支持和实物支持。国内外学者对子女的迁移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持两种态度。一种是认为子女迁移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有积极影响,大多数子女在迁移提供给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明显增加。而另一种则是持消极态度,有些子女外迁后很少返乡,一些留守老人被子女弃之不顾,年轻父母更加关注子女的衣食和上学问题,用于老年人的赡养费用仅限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保持温饱状态。

第二,精神支持。精神慰藉包括日常陪伴、探望和电话问候。非亲属在精神支持网中的重要性大于亲属。子女外出会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产生的消极影响,子女迁移会导致亲子间的感情纽带变得松懈,子女孝道的弱化也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缺位。

第三,健康医疗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会日益衰退,抵抗能力下降,患病特别是各种慢性疾病的几率就会增加。对于收入水平普遍很低的留守老人来说,留守老人一般采取小病拖,大病扛。由于年龄的增加和疾病的增多,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依赖性会相应增加。留守老人令人担忧的身体状况使得他们的医疗支持需求更加突出。

第四,生活照料支持。留守老人因子女的外出拉宽了与子女的空间距离,子女为老人所能提供的实质生活照料减少,尤其是女性的外出使得家中失去了潜在的生活照料者,大多数依赖配偶照顾,但配偶由于年龄和身体的限制,其提供的照料有时不能满足留守老人的需求。同时子女的外出也加重了老人的生活负担和孤独感。最近几年关于留守老人死在家中无人发现的新闻报告不断出现,子女在日常生活照料中的缺位,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使得留守老年人不得不提高自养能力。

三、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的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养老支持功能日益弱化,而老年人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如何对资源进行整合、科学管理与优化配置,如何为留守老人提供更全面和更人性化的服务成为农村留守养老服务的重点。本文从加大经济支持力度,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来完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

(一)多种渠道融合,增强社会支持力度

我国要建立起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养老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多方力量参与的融合资金、共同关注的多维社会支持网络。第一,增强政府责任主体作用,提供物资和制度保障。我国政府是老年人农村养老保障的重要责任主体,政府要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提高养老福利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加强养老保险,五保供养制度完善等,从制度上引进社会工作者和专业护理人员;发放经济补贴,发展农村的老年服务设施。 第二,加大道德宣传,引导家庭、社会扶持。养老问题应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各级政府要密切关注,要大力倡导家庭、社会参与,加大道德宣传,加大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激励和引导企业投身养老事业。

(二)引进专业人才,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

专业人才对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因此要积极培育农村养老服务队伍。第一,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社会工作和我国农村养老在价值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契合。社会工作者能将老年个案工作、老年小组工作和老年社区工作这三大工作方法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全面的服务,充实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程度;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连接者、政策倡导者,呼吁社会和政府关注有精神障碍的老年人,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增强其归属感。第二,引进专业护理人员和心理咨询师,提升服务质量。要加大对专业护理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的引进,建立起结构合理的专业养老护理员和心理咨询员队伍,通过对民政系统和农村社区工作人员的职教育和培训,逐步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张又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社会学研究,1999,(3):12-23.

[2]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l):76-82.

[3]杜鹏,李一男等.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7.

[4]唐钧.农村“留守家庭”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长白学刊,2008,(2).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惠州市精神病患者病情复发的社会支持研究
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社会支持研究
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试论高职志愿者的职业指导及社会支持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