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征盛
【摘 要】《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下,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主动参与 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主动参与 自读自悟 小组讨论 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121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里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真正发挥“导”的作用,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及早进入学习语文的“自由王国”。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激发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主动去体验,去获取,实现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师生互动,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一、自读自悟,激发兴趣
课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实实在在地去读书,让他们边读边勾画边思考,自读自悟,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1.读题激趣。
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新课伊始,我就注意引导学生读题、审题、解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索溪欲的“野”》一文,读完题目后,我就引导学生想:看了题目,你心目中的“索溪欲”是什么样儿的?课题中的“野”为什么要加引号?教学《蝙蝠和雷达》时,课前以猜谜语激趣:“全身黑黑,头躯像鼠,夜间飞行,专吃蚊虫。休息时倒挂金钩,人称黑衣夜行侠。”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读文自悟。
进入课文教学,要指导他们认真读书,要求边阅读边动笔,在课本上根据自己阅读情况圈、点、批、划,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让学生主动地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提供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看课后“思考与练习”的提示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不读错别字,不添字,不漏字。再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整理。然后,告诉大家: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带进了“西沙群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质疑讨论,主动参与
1.质疑解难。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在学生课前自读,预习时要求他们发现问题,培养提问题的能力。生活中青少年学生总是活泼泼的,而在课堂上学习时常常显得不灵活,提不出问题,更提不出有份量的问题,这是由于不恰当的教学方法抑制的缘故。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是运用现成的知识,而发现问题却需要思维的深入,想象力的开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是天生成的,也不是教师一要求,学生就具备了,而是靠精心点拨,逐步培养。比如学生开始只会孤立地提一些生字难词的问题,教师在肯定质疑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不能只孤立地理解一词一句的含义,要学会把文章前前后后联系起来思考,推敲全局与局部、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疑难,发现问题。又比如学生开始质疑常在课文中兜圈子,就文论文,那就指导他们和旧有的知识储存、生活经验等联系起来思考,进行比较,发现疑难。长此以往,学生就有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课前自读多半比较粗,课上更要注意认真读书,口到、眼到、心到,做学习的主人,不当听众。
2.小组讨论。
讨论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能较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使思维得到迅速发散与集中。讨论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投入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讨论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同桌交流式、小组研讨式、全班合作式。这些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合作、竞争的天地。
小组讨论的主要目的是汇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研究解决各自独立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初步概括。小组讨论能否开展起来关键是问题质量,选择的问题必须是真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引起学生思考,有讨论的余地。此外,还应让学生明白小组讨论如何开展,应事先想好发言的内容,用规范的语言阐述。
三、课堂评价,诱发参与
小组讨论后,学习小组的组长轮流向全班汇报学习的结果,包括讨论的过程、体会、结果、疑难和创新。汇报后由其他评论或补充,评论针对小组,再通过小组影响个人。这时要引导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适当启发点拨,发现新的问题并再次引起讨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它使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天地。同时也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和教师都得到了充分发展,这样,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