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诗蕴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九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教学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对数的规律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合作完成一定要求的学习目标。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和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2和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总结及概括能力。
一、教学设计
探究活动设计如下:
1.这儿有1张百数表,2个学习策略,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策略,试着探索出2和5的倍数的特征。
自学要求:
A策略:不需要做记号的可以直接写出你的发现:
2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 。
B策略:需要做记号的可以先在5的倍数上画“△”,2的倍数上画“○”,再写出你的发现:2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 。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从前测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2和5的倍数特征,所以他们可以选择A策略,直接写出2和5的倍数特征;另外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B策略即先圈一圈再看一看的方法,从圈出的数中找出2和5的倍数特征,经历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探索规律。
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3.教师提问。
(1)选择A策略的同学发现了什么?你的发现对吗?
选择B策略的同学,5的倍数你圈了哪些数?你是怎样找的?还可以怎么找?符合刚才的发现吗?所以,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没有圈的那些数个位上不是5和0,它们是5的倍数吗?如果继续找下去,5的倍数个位上是什么数?
(2)圈出的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没有圈的那些数个位上不是2、4、6、8和0,它们是2的倍数吗?如果继续找下去,2的倍数个位上是什么数?除了百数表中的,你还能说几个2的倍数吗?
(3)从圈好的百数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百数表中有多少个这样的数?
【设计意图】汇报时,先请选择A策略的学生汇报,再请选择B策略的学生去验证,使得整个探索过程更完整、更科学,同时也起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在出示2和5的特征后,分别用反命题去论证,使学生探索出的2和5的倍数特征的结论更严密。
4.练习反馈。
(1)用手势2表示2的倍数,手势5表示5的倍数,边做手势边口答。
48、75、801、98765、123456、8886663330你们怎么判断得这么快?
小结:一个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可以根据2和5的倍数特征去判断,直接看它的个位。
(2)想一想:在23□中,如果它是2的倍数,□里可以填
;
如果它是5的倍数,□里可以填 ;
如果它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里可以填 。
(3)写一写。用0、2、5三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三位数:①组成的数是2的倍数;②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设计意图】此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强化了2和5的倍数特征,又指导了学生的解题技巧(在写数时可以根据要求先确定个位上的数,再确定其他数位上的数)。同时由这些数导出偶数和奇数的概念(像这些数都是2的倍数,我们又叫它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自然数,叫奇数),整个过程过渡自然,水到渠成。
二、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类比、猜想、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在教学2和5的倍数特征之前,我们进行了前测,想借此了解学生学习的潜在状态。就结果而言,对于2和5的倍数特征,应该说比较简单,一般来讲学生认为2的倍数是双数,5的倍数末尾是5或0,只有个别学困生不知道。当然他们的结论获得也仅仅是“知道”而已,没有经历“探究”的过程。
在学生探索2和5的倍数特征这一环节中,我结合前测结
果,提供了2个策略,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探究活动。A策略可以直接写出2和5的倍数的特征。B策略让学生先圈出2和5的倍数,再找出特征。当然,这项活动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只要任务明确,学生就能准确地圈出来,并能按要求找出相应的特征。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讨论、验证的过程,从而最终得到一个比较科学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这样就把学生放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整个活动中的汇报交流,不只是停留在一个交流的过程,而是在交流中出现思维的碰撞,或方法更全面,或结论更清晰,整个过程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感到课堂是一个学习知识的殿堂,任何不成熟的想法在共同学习、交流中都可以逐渐成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和总结一定的学习方法,我们在这部分的汇报环节中特别加入了圈出5的倍数方法的汇报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总结归纳方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节课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出2和5的倍数特征等多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探究规律科学的、严谨的、因不断深化而充满魅力的过程,掌握了探究的方法,获得了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信学生在经历这种过程后,他们一定会具备科学的态度,学会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不会贸然下结论。当然,我们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用适当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