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勤学 余剑
摘要: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当前我国科研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十八大进一步明确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产学研合作创新力度,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最接近市场,它与“学、研”的联合,保障产学研合作方设计和研究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因此,本文重点对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意义、问题及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主导 产学研合作模式 市场导向
纵观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真正起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产学研合作创新力度,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理论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1 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意义
1.1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强化国家和地区创新体系 产学研合作既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整合创新资源、完善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纵观美日等创新型国家,无不把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各方的创新潜力作为强化国家和地区创新体系的战略措施。因此,充分实现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成为建设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1.2 保障产学研合作方设计和研究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企业置身于市场经济的最前沿,最了解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以企业为主导进行产学研合作可以使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发更具针对性、适应性和市场化,避免科研活动的盲目和资源的浪费。产学研合作要以市场为导向,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学研方只有通过企业,才能实现技术成果的真正转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在科学技术转为生产技术并投入生产的过程中,以企业为主导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因此,以企业为主导进行产学研合作,可使“学、研”以市场需求为选题方向,确保其科研立项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1.3 有利于分散科技投入风险,保障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来源 一项技术从研究开发到投入生产以及应用的过程中,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是风险性极高的一项活动。如果是企业或者“学研”机构单方独自承担科技开发,风险系数都很高。因此,各方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合作与互补,既能共同获得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能分担合作失败所带来的风险,从总体上,产学研的结合,有效分散了科技投入的风险。当前形势下,由于政府相关政策和措施的不完善,政府對高校及科研单位的资金扶持力度无法满足其科研需求,而企业则资金相对比较充足,而且支配的自由度较高,在整个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过程中,企业的投入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企业负责项目的筹资、投资活动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1.4 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各方内生激励机制的形成 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会促使产学研各合作主体为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发挥其自身优势;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这一宗旨有利于在产学研合作中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在制度上保证持续技术创新的实现。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天生的渴望,决定了企业在高新技术的获取上和产学研合作具有非常大的热情和动力,这种动力和热情,必然积极推动企业寻求符合其自身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对象,建立起研发和合作的产业同盟。“学研”机构开发出新的技术成果,希望其研究开发活动具有社会价值,除此之外还能获得经济利益,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
总之,产学研结合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利用企业的市场信息收集分析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优势,实现人才与技术,加上资金等各种要素的最佳组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激情,极大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2.1 产学研合作机制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效机制 许多企业认为合作开发新产品投资大、风险高、回报慢不如购买成熟的生产技术更直接、更保险。有的企业对国内外科技水平对比和国内外市场情况的认识不足,不愿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企业与高校或与科研院所即使有合作往往也是以单一项目为纽带,形成双方的联合互动,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瓶颈,需要进行科研创新,而自身研发人才、研发环境和研发资讯暂时无法满足其生产经营需要,就会以项目招标的形式,寻求产学研合作,由单个科研人员或课题组参与企业的某个项目攻关,当解决了技术瓶颈,能够实现其短期的生产经营目标后,合作也就自然终止,这种合作明显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效机制。
2.2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缺乏标准和法律保护 相较传统的经济合作方式而言,产学研合作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合作方式,而市场又是一只无形的大手,谁也无法保证新技术和新成果会取得成功,因此,产学研合作方式无论是合作过程还是产出的成果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我国目前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政策引导不够充分,因此,当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可实现经济效益的产品时,往往会由于合作前期没有进行充分而坦诚的沟通,产生难以调和的意见分歧,导致合作各方分道扬镳,甚至导致一些极有发展前景的和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被扼杀在摇篮里。由于我国现阶段对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缺乏相关标准和完善的法律保护,特别是对知识产权分配、创新技术转化资金分配等问题上缺少权威鉴定机构,常常导致无法实现项目合作的预期目的,甚至白白浪费产学研合作各方宝贵的资源。
2.3 资金筹集渠道单一难以解决高投入和高风险性问题 在产学研合作中,学研方以自身的资源优势如人才、技术、科研信息等资源进行投资合作,研发和生产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主要依靠企业,产学研这一新型的经济合作方式又缺乏完善的法律保护,合作风险较传统经济合作方式更大,更难以通过其他投资渠道获得资金来源,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越来越难以解决高新技术研发中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性问题。而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方往往都是那些风险控制能力较弱、自身研发能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力量不够的问题又比较普遍,实现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更加困难。
2.4 产学研合作体内部的组织管理不适应创新活动的规律 许多产学研合作体内部的组织管理不适应创新活动的规律,由于合作各方对研发对象的理解角度存在差异,以及合作目的和发展方向上存在些许异同的地方,导致产学研合作双方工作人员没有取得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沟通不畅会影响双方的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合作双方之前都是一个单独运转的个体,双方的激励的措施与监督的方式也会略微有所不同等,学研方和企业方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在合作过程中不能运用科学管理的方式进行工作分配、信息交流和激励与监督等。
3 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对策
3.1 构筑市场化服务平台为产学研合作提供高效服务 随着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的深入,政府努力建设合作创新的相关配套措施,为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快市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为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创造基本条件;以企业为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首先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借助政府调动有力的社会资源,提高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参与积极性,以实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次还需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平衡官、产、学、研各方利益,借助市场经济规律,步入良性循环。逐步形成统一、完善的信息、咨询、检测等服务体系,为产学研合作提供系统、便捷、高效服务。
3.2 构建利益和风险共同分担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 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指要建立利益和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坚持“投资和收益主体一致,决策和负责主体一致,承担风险和享受利益主体一致”的原则,将风险责任层层分解。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利益分配必须明确分配依据,利用科学的方法计量合作各方的贡献,从而合理地确定各方利益所得;同时要在深度合作中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定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保证各方利益不受侵犯。
3.3 依靠产学各方资源优势采取多种产学研合作形式 企业集团或者大中型企业为了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再以法律规范下的协议合同为依据的前提下,依靠产学各方的资源优势,采取产学研方式,组成长期的合作经济实体。企业以自身的稀缺资源作为寻求合作伙伴的优势,资源的紧密结合不仅实现了企业双方的优势互补,还使企业之间达到了利益一体化,在大环境的竞争之中风雨与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所组成的合作形式有以下几种:股份制、有限责任制、生产或科研联合体等,如企业可以与科研院所、高校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或者企业技术中心等合作;也可以合作开发建立股份制科技企业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各方根据自身优势资源相结合,形成产学研联盟合作,从而实现科学开发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等。
3.4 建立产学研合作共赢的管理机制及创新发展机制 合作各方既然采取产学研的合作方式来共同发展,就应该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机制。首先合作各方都应该本着互相学习的态度,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取得高效、高质的新合作格局。任何的合作都是以市场为中心的,企业应根据合作情况依据市场需求做出适当调整,如变革组织结构、改变战略规划等,并在明确合作各方责、权、利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运行模式。产学研合作成功之后的技术成果,在被企业接收之后,企业要利用自身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资源,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及进入市场,并在生产过程中,针对技术成果培养技术人员。同时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高校或科研院校作为技术的研究与输出方,应该做到毫无保留的向合作方转移技术,并指导企业顺利地将技术成果转变为生产技术,协助企业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合作方为完成合作目标公共努力,建立产学研合作共赢的管理机制及创新发展机制。
3.5 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风险转化评估体系 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有助于产学研合作取得成功。合作双方在投资前建立有效的風险评估体系,对投资的技术成果进行全方位的预测与评估,提前预计风险所在并找到应对的途径加以控制。合作方评估技术成果转化存在的风险大小的依据主要由以下几点:①技术方面,首先要考虑技术成果转化的产品的实用性、有效性、先进性、可替代性和易模仿性;②产品方面,其次是要考虑产品本身的功能是否具有独立性、创新型,质量是否可靠,能否与其他类似产品相区别等;③市场方面,将当前的市场发展现状与产品的特性相结合,预测产品进入市场之后的障碍、市场需求、所占市场份额、面临的竞争情况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对市场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张旭娟.西安市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8).
[2]姚兴田,周一丹.产学研合作创新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1(9).
[3]杨晶.德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2(16).
课题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重大招标)“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地方高校开放办学模式研究”(编号12WL04);西安文理学院2012-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2B0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同勤学(1963-),男,陕西合阳人,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余剑(1968-),男,湖北人,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量经济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