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水淼
摘 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有许多不朽的名作,其中以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最为著名。这些钢琴曲每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使得钢琴奏鸣曲的体裁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奏鸣曲式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一部伟大的史诗,给人类在听觉和心灵上得到了净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钢琴艺术中拥有不同凡响的地位。贝多芬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想融入自己的音乐中。《热情奏鸣曲》是他中期时最为满意的作品,这首奏鸣曲就反映了贝多芬反抗封建统治、渴望变革社会和对理想的革命事业的追求,同时在这首奏鸣曲中也能反映出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改革所做的贡献。
一、贝多芬的生平简介
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童年生活十分贫穷,26岁开始耳聋,晚年完全丧失听觉,这种痛苦使贝多芬绝望到甚至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但他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与命运作斗争。贝多芬不仅热爱音乐,而且对政治、社会、文学、哲学都有很大的兴趣。
二、音乐大师对奏鸣曲式的改革与创新
奏鸣曲式(sonata form),是18世纪末欧洲音乐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大型曲式结构。我们通常所说的奏鸣曲式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由3个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这个时期的奏鸣曲式一般没有结尾,但奏鸣曲式的内部结构之间关系非常紧密,相互作用积极,表现力强。奏鸣曲式主要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三、《热情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及第一乐章的曲式分析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的代表作品,更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它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创作思想和手法,所以这部作品是每位钢琴演奏者所必须演奏的。列宁特别喜爱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他曾对高尔基说:“我不知道有没有比热情更好的东西了,简直每天都想听它,这真是奇妙而非凡的音乐。”
1.呈示部(1-65)
(1-16)主要主题(f)
(17-35)连接(降A)
(35-51)副主题
(51-60)第一个结束主题
(61-65)第二个结束主题
呈示部开始由pp奏出,小字组的f上升了两个八度出现在属功能上,接着就是明亮的颤音,演奏时从下到上的琵琶音仿佛是在黑暗中寻找到了光明。接下来14小节回到原速,一串琶音下
行,可看出贝多芬此时的愤怒,连接部的三连音节奏衔接得十分紧凑。副部主题所采用的材料正是主部主题的,只是方向相反,把他发展为一个完整的曲调。结束部以副部的降a小调来为展开部做准备,由于贯穿发展的要求,贝多芬取消了传统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反复,使呈示部转入展开部完全没有中断。
2.展开部(65-135)
展开部开始建立在E大调上,是主部主题的展开,此展开部比贝多芬其他奏鸣曲的展开部大了很多,材料仍是用的呈示部的材料,但是对所有材料都作了展开。巨大的展开部与呈示部相等,由5个部分组成,展开部的调性也配合了主题材料的发展,这里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调性。
3.再现部(135-204)
(136-151)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152-174)连接
(175-190)副主题(F)
(190-204)两个结束主题再现
随着第一主题的出现再现部来了,再现部继续展开了线索,三连音的背景给主部主题增加了激动的气氛,主部向副部靠拢。由于乐思的剧烈发展,再现部不能取得希望达到的结尾,为此出现了大规模的尾声。
4.尾声(204-262)
尾声从ff打开命运之门,采用了主部、副部主题的材料,中间的华彩的琵琶音急流越来越向高处冲去,好似一种在斗争中坚强起来的意志冲动,给音乐带来了紧张感。接下来出现了pp,要非常细腻地控制好音量,延长号可以自由处理。经过副部的旋律由狂热激情的左右手交替的强奏中使音乐达到极点。接着速度不变,又回顾了主要主题,再慢慢渐弱至ppp。最后的高潮部分音乐突然消失,说明斗争并未结束,胜利还没结束,这是这一乐章的真正
结论。
参考文献: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2]郑三兴.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