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矿兵
【摘 要】观察法是地理教学中应当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由于高中生繁重的课业压力,地理教师往往省略地理课程的观察教学,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本文我们将共同讨论观察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及不同阶段的用法,期望能引发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对于观察教学法的共鸣,并使这些方法辅助他们今后的地理教学。
【关键词】地理 观察法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066
观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和指导学生到校内外(地理园、观察场、标本室、自然界、工厂、农村、博物馆、展览会等)一定场所直接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以获得感性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地理教学的特点之一。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实验和观察,地理学也只有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而地理学习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不能在课堂中演示、被感受。因此,教师应当在高中生有限的学习时间中运用观察法帮助学生学好地理课程。
一、观察法的作用
(一)获得真正的知识
观察是使学生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础,是学生认识世界首要的和基本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和合乎逻辑的思维,就能在观察的对象中发现主要的、有价值的、本质的联系。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获得真正的知识。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会上及学生中误认为地理学习只是背山河、记地名、背物产、记数字等等,将学习地理看做一项既枯燥又乏味的课程。而通过各种观察活动,便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与利用、改造、保护自然的关系,还有地理知识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辅助课堂教学
教材中有些较难理解的知识内容,通过实地的观察和讲解,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点学懂、学会,牢牢掌握。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等概念,在课堂上不易学懂,但是一接触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观察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求知欲的萌芽。尤其作为高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通过观察不仅可以不断扩大他们的眼界,丰富自身知识,还能引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实施观察法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准备阶段
一次成功的地理野外观察,主要精力应放在准备阶段。教师应当事先考虑到野外活动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1.要确定好观察的对象。观察的内容应该根据教学目的来定,要主题突出,做到少而精,不要贪多。而且教师要注意避免观察对象具有危险性,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2.要确定观察的方式。根据观察课的目的确定相应的观察方式。如准备性观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多看、多想,加深印象;并进性观察则应该用边看边讲解的方式;总结性的观察则应当采用学生独立作业或者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式。
3.确定观察点和路线。根据观察的内容、目的、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校的条件,慎重地选择最适宜的地点和路线。观察点应该就地选取;观察的内容要最典型;若有几个点的内容,应当尽量使几个点相对集中以缩短观察路线;观察的路线应当尽量避免重复。
4.要搞好观察的组织活动。观察应当由学校统一安排,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为领导,地理教师在观察点具体指导,各班交错进行,若只有一个班或一个点,地理教师应随班级活动或与班主任一起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
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组织动员,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与注意安全。尽量不要让学生单独活动,要把学生分成观察组,选定组长,明确职责任务。这些是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保证。
高中阶段的野外观察,往往容易与团队的活动相配合,一般是上午完成教学观察,下午开展团队活动。因此,组织地理野外观察应争取团队组织的协助。此外,教师还应当做好预观察工作,准备好观察中需要的物品。
(二)观察阶段
观察阶段是地理野外观察的主体阶段,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因而是师生双边都积极活动的阶段。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主要的方面。要尽量让学生多观察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多动脑,多思索,做好观察记录。
1.注意观察的客观性。离开客观性,观察的结论必然是错误的。伟大的哲学家列宁把“观察的客观性”作为辩证法的十六要素之一。在野外观察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注意各个观察点的地理事实,做好必要的记载。
2.注意观察的全面性。地理要素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它们在无限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互相交错影响着。因此,我们观察事物要像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的那样,把握“这个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多种多样关系的全部总和。”
3.注意观察事物的历史性。地理事物都是作为过程展开的,它们处在不断地变动之中。而任何的观察结论都是观察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人们不可能通过一次或数次观察就把地理事物的本质都捕捉而尽。因此,在地理观察中应有具体的时间记载。如某地理现象发生的年月日、早中晚等,必要时还要研究它们的日变化、年变化、长期变化等。
4.要注意观察的效果。观察的效果不仅与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方法有关,还与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有关。学生对地理专门知识掌握得好一些,观察就会深刻些,知识面广一些,观察的视野就宽一些。因此,要注意平时的知识训练,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观察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想些“为什么”,提高他们的观察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观察效果。
(三)整理阶段
为了巩固地理野外观察的收获,回到学校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材料、标本进行整理,写出简要报告或地理游记、体会;将实物标本分类、鉴定,贴上标签,注明名称、采集点、采集人等等。学生整理观察材料不应该是罗列现象、填写数字报表,而是要进行分析与综合,说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道理,获得清晰的概念。
上述野外观察的基本阶段和指导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地理生产观察(人与地的关系)。但是,地理野外观察的内容是自然地理的要素和现象,而地理生产观察的内容则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情况及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不论是何种内容的地理观察,都要以使学生获得或巩固地理知识为最终目的。这样的观察教学法才是教师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