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清仕女画以一种柔弱化,婉怨的形象被我们所熟知。观赏时,明清仕女画所透露出的那股淡淡的忧伤,侵袭着我们的心灵。本文就着重浅析一下明清仕女画的审美特征,以及它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明清仕女画 纤弱
明清时期的仕女画,从唐代之后,还是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姿态继续发展。然而,这个时期的仕女画与之前的仕女画有所不同。由于明清世俗生活的兴盛,使这个时期的仕女画在内容题材、思想内容、创作方法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它的开始、成熟、演变、发展的历史进程也与之前的人物画不大相同。从而也使它具有了纯粹的观赏性以及崇尚风雅不避世俗的双重特性。因此,这一时期的仕女画在中国绘画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一、 明清仕女画的审美特征
仕女画中的仕与女二字不是连用在一起的名词,原本是分别指男子和女子的。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到了宋朝“仕女”一词才开始普及使用,并逐渐成为人物画下的一个分类名称[1]。随着宋元明清四朝的更替,仕女画也逐步随之发展与成熟。而它自身已具备两种独特的属性:一种是理想化;另一种是观赏性,这也是仕女画与人物画等其他画科的最大异别。而明清仕女画的形象与晋唐的仕女画相比,有几大特点:世俗性,柔弱性和书卷气。
(一)明清仕女画的世俗性
这主要是对于明朝中期的仕女画而言。当时由仇英,唐寅,吴伟,尤求等人复兴的仕女画,创造了被称为“世俗美”的仕女画类型。如唐寅《绝代名姝图》等。也更有直接表现青楼女子的,如唐寅的《李端端图》等[2]。此外,还有对妇女命运关注的,如《秋风纨扇图》。
尽管在画法上有水墨写意,白描,工笔重彩,淡彩等,但形象均娟秀逸美,清新自然,文雅又富有人情味,妍丽而不俗媚。这种具有“世俗美” 的类型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欢迎。
(二)明清仕女画的纤弱性
明代的唐寅正是明清仕女画中柔弱画风的创始者。唐寅的《纨扇仕女图》创造了细腰纤手、眉眼细小、下巴瘦尖的仕女形象。而这种柔弱的美女形象 ,很快就被大部分的文人、画家所接受 。“《纨扇仕女图》内容和形式都非常有特点,表现出了作者对画中女子的怜悯。画中的女子从手中的纨扇,想到青春难留,难掩寂落神伤之情。此外,同为另一位画家仇英,也善长于仕女画,“其画风则工整细腻[3]”。“与唐寅相比,仇英画中的仕女人物比较矮小,而且女性形体都是瘦弱的、未发育完全的病态形象。在他的《贵妃晓妆》中,贵妇们头部与身体的比例不是很协调,头部稍大,身材略微矮小,这种特殊的仕女形象与之前正常普通的仕女形象相比,更突出了女性的病态与柔弱,从而也就更能引起人们的怜悯。到了清代时,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越来越阴柔。例如,当时著名的仕女画家改琦,又使明代仕女画的阴柔风得到发展。在他的仕女画《宫娥梳髻图》中,仕女形态都是柔弱纤细的,画中的女子头大身柔,完全地体现了明代仕女画的柔弱风。“而且改琦画中的仕女形象,仿佛是没有骨架的。而这一点在仕女的手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他画中仕女的手像是无骨一般。清代画中的仕女比明代画中的仕女的柔弱有过之而不及。中国绘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定型式的人物,这些定型式的形象稳定后,就有了独特的精神内含”[4]。明清仕女形象的阴柔化风格,是明清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是儒家女性审美性在艺术上与现实生活里的统一。
(三)明清仕女画的书卷气
柔弱性,是明清仕女形象的体态特征,而书卷气则是明清仕女画形象的气质表征。明清仕女画中的形象,清雅脱俗。这不是形象表面的感知,而是内在气质的意蕴。如唐寅的《秋风执扇图》中女子的气质深静婉约,倾向于文秀。除此之外,其他的作品中的仕女,执扇之外,手中或执书卷,或持纸笔。但即使她们不执书卷,不持纸笔,从气质上也可以断定,她们一定擅长诗文词曲,琴棋书画。
二、 明清仕女画独特画风形成的原因
(一)当时的社会背景
明朝中期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经济模式的变更也带来了思想方式的改变。然而,“社会经济的富裕带来的也不尽然是正面的效应,负面影响也会趁虚而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思想解放的萌芽。然而,在思想解放萌芽下,一些极具平民世俗的思想也得到发展。这是明清仕女画得以兴盛的社会土壤[5]”。但是,明清的封建礼教苛制却未因此而有丝毫的减弱,相反,却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人们受封建礼教的压迫愈演愈烈,尤其是对女性的禁锢与压迫,使当时的女性身体凌弱,呈现出了一种病态的美感。例如唐寅画中的女子形象多是细眉小眼、纤纤素手、瘦弱病态的形象。总的来说,明清女性的生活地位是明清仕女画创作的源泉,明清仕女画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封建礼教苛制的产物。
(二)当时的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明清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奢靡之风也与随之发展。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明清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对奢靡生活的附庸。这也导致了当时世风的下落,以至于当时不少所谓的“清流”,也蓄妓买妾。明清奢靡之风的盛行与世风的沦落在为明清仕女画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作为当时表现奢靡风最盛的场所,舞场青楼为画家提供了绘画的条件与素材。因此,仕女画家中有很多为青楼女子画像。如唐寅、改琦等仕女画家就曾为青楼女子作画。如唐寅的《李端端像》。
总的来说,封建社会通过各种审美观的变换更替,使女性经过了很长一段被贬低、被轻贱的过程。不管作品中寄托了多少作者自己的怜悯与同情,在作品的体现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依然是对女性符号化、物品化这一现象的巩固。
注释:
[1]林舒.古代仕女画概论
[2]单国强.中国历代仕女画集
[3]邵洛羊.中国历代画家大观明唐寅
[4]徐建融.明清仕女画解读
[5]王伯敏. 中国美术通史
参考文献:
[1] 林舒.古代仕女画概论.
[2] 单国强.中国历代仕女画集.
[3] 邵洛羊.中国历代画家大观明唐寅
[4] 徐建融.明清仕女画解读
[5] 李琰.明清仕女画柔弱之风形成的思想根源
[6] 王伯敏. 中国美术通史
作者简介:王青(1988-),女,汉族,山西运城市人,文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国画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