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道德现实主义

2013-04-29 19:06欧毅卢先玲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风俗

欧毅 卢先玲

摘 要:莱昂内尔·特里林作为二十世纪美国著名文学与社会文化批评家提出的道德现实主义不仅对美国二十世纪的中期的美国青年一代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代批评影响也甚大,本文将廓清其在《世俗,道德与小说》的诗学思想,以便对国内小说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风俗 现实观照 道德现实主义

莱昂内尔·特里林(1905-1975)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文学与社会文化批评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资深文学教授(1939-1975),”纽约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成员。特里林结合专家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以独到的视角,优雅沉稳的批评风度确立了他在美国批评界的地位,被称为美国二十世纪中期青年一代的思想导师,对当代批评影响甚大。其代表作有《自由的想象》,《弗洛伊德与我们的文化危机》,《反对自我》,《超越文化》等,《世俗,道德与小说》(1947)收在《自由的想象》(1950)里,后来收录在利昂。维泽尔蒂尔选编的特里林的论文集《知性乃道德职责》中。

严格地说来,特里林是一位有着自由主义色彩的文化批评家,他始终把文学,文化以及政治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但他并未建立起任何文学批评流派,他的观念和判断也未形成任何系统,他摒弃了所有狭隘的文学分析技术方法,其中包括他所处时代盛行一时的新批评。[1]特里林所有的文章都堪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文章”,当然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他的兴趣会有所旁溢,而在他去世以后由利昂·维泽尔蒂尔编辑的文论集《知性乃道德责任》则是其道德视角最集中的体现。这本书译成中文有52万字,包括29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有两三万字,是对论题从容而细致的探讨,这些文章亦体现出特里林一贯的敏感文风—就是在两个对立的概念间来回碰撞,在一种让人几乎晕厥的逻辑缠绕中,深刻的观察业已完成。《知性乃道德责任》一书中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涉及道德问题—无论他在谈论文学、艺术还是哲学。《风俗、道德与小说》像是整本书的序曲—亮出总的观点,点明特里林执著于道德批评的基本出发点:“体现道德内容的小说影响了众多的现实利益,让很多人意识到了潜在的情感,使他们不容易变得麻木或漠然,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氛围,使得不公正的现象难以生存下来。”其着眼点毫无疑问仍然在于如何促进社会的建设。[2]《风俗、道德与小说》一文中,特里林阐释了现实的意义,重点考查了现实与小说的关系,认为” 无论是美学方面,还是在道德方面,小说从来就不是一种完美的形式,它的缺点和失败比比皆是。

文章首先探讨了过去那些伟大程式化的经典作品对读者的魅力。特里林认为,这些作品的魅力在于“沉默”———“那些纷繁的,令人分神的喧嚣含义消失无踪了,留给我们的只是经过充分表达和精确阐释的内容”。作品喧嚣含义的消失更显其“人性”,故而,读者试图从“信件,日记,以及那些伟大作品的--”揣测那些多样含义之声,由此,作品魅力无穷。接着,特里林讨论了风俗/现实的复杂性,探讨了风俗/现实与小说鼻祖《堂吉诃德》的关系,比较了英美小说中现实观照的差异,并认为美国小说缺少对现实的关照。

风俗/现实的复杂性

文中对世俗(manners)的定义不是特别明确,归纳起来至少有两种:(一)文化符码;(二)现实。首先,他将世俗定义为“一种文化所蕴涵的各种含义所构成的喧嚣场面”(,他接着说 “我指的是整个转瞬即逝的语境,其中孕育着明确的解释。”[3]这个定义接近文化符码,但特里林进一步解释说“这些(指文化符码)表述通过一些细小的行为得到暗示,有时会通过衣着和装饰艺术,有时通过语气,仪表,重音,节奏,还有时通过有些特殊使用频率或[3]特殊意义的词汇来得到暗示。”[4]这样,世俗还包括了文本生成,使用,消费的全部文化背景。特里林认为世俗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这部分文化不是艺术,宗教,道德,也不是政治,但与这些密切相关。前者受到后者的改变,同时又改变后者;同时,前者产生了后者。他认为在世俗这部分的文化中,“主观思想支配一切,其势力往往比理智要强大得多”。[5]世俗还具有多样性,任何一种复杂文化之下都不存在单一的世俗体系,在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世俗观与特定的现实观联系。

小说与现实观照

“所有的文学往往都关注现实问题——我的意思是指那种古老的二元对立,即现实与表象,事实真相与表面假象之间的关系”。特里林举了《俄狄浦斯》,李尔王,葛罗斯等例子说明主人公面对现实与表象所表现出来的短视:只看到表象而未触及事物本质,从某种程度上这种短视导致了他们的悲剧。随后,他分析了小说鼻祖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认为在小说中有两种思想发展的方向,两种截然不同的而且相对立的现实观。一种方向是“由普通的现实性所构成的世界”,而且现实生活是令人沮丧的,“戴着镣铐的犯人都认为是好人,并获得了解放;妓女也被当作淑女”。[3]对那些理想主义者来说,现实的一切都将证明是“一种荒谬的事物”。相对应的另一种现实观则认为“有形的世界”不是真正的现实,真正的现实是堂吉诃德那极具想象力的思想,在他的思想中“人和实际的现象都会变的”。[4]即真正的现实不是你看到有形世界,而是理念世界。特里林认为,任何一种文类都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该文类首部伟大典范作品便能包含该文类所有的所能具有的潜力,也就是说,作为小说鼻祖的《堂吉诃德》中所表现出的传统的有形的现实观与心理现实观之间张力,正是小说整个文类的艺术潜力,正如所有哲学都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解一样,所有的小说都是《堂吉诃德》的所反映的主题的变体,小说中所设计的有关表象和现[6]实的问题,不仅是文学的母题,也是哲学和科学的命题,“社会阶层的变动和冲突变成了知识问题的领域,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以及我们的知识有多么可靠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天这个特定的时刻依然引起了哲学家和科学家的颇多争议”。[3]

小说不可能对现实给予全景式的关照,它必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的维度。特里林认为,小说主要关注现实中两个主要的维度:一是势利,二是金钱。

小说发源于金钱成为社会要素的历史时期,金钱“既是稳定旧社会结构的有效解决方案,也是幻想的伟大发生者”。[4]小说起源于势利,特里林认为势利不同于社会阶级的骄傲态度(the pride of the class)。阶级的骄傲是社会默许的,大众承认的,而势利是拥有物质手段的骄傲,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基于物质地位的骄傲态度,是资产阶级民主社会的缺点,也就是说,势利以人拥有的物质和消费符码为基础,这种物质的骄傲是不真实的,由此获取的这种现实感是令人忐忑不安的。物存在,骄傲或者说势利便存在,物消失,骄傲便消失,势利因物而生,极具流动性和不可靠性。

特里林认为金钱是媒介,它使得社会具有流动性,阶层不断发生变化,故人们往往不断追逐消费符号,用消费符码代替自身的现实地位,社会由此出现更多的“奢侈的虚伪”(hypocracy of luxuery),从一个阶层转变到另一个阶层,社会的流动性必定在哲学上引起人们对表象的关注。他[8]认为莎剧曾经触及这个令小说家着迷的母题,而小说的典型作用在于记录这种势利行为所产生大的幻想,并试图洞察隐藏在所有虚伪表象下的真实。

英美作家是如何观照现实的呢?英国作家对现实以一种近乎讽刺的语调发出了反对之声,他们不断追逐现实, “它(英国小说)所探求的领域永远都是社会构成的世界,而它分析的素材也永远都是能够显示人类灵魂的并指向世俗”[9]。

与此相对应,美国小说却未能对现实予以恰当的观照。特里林认为,爱伦坡和赫尔维尔以极端的方式脱离了社会,霍桑的小说更多的是浓缩传奇故事,豪威尔斯虽然看清了社会问题,却未能在作品中认真对待过,只有亨利。詹姆斯使用了社会评价这家梯子。他还引用了詹姆斯关于美国作家未能很好地观照美国现实的原因: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美国社会缺乏足够复杂的表象。但特里林认为,今天的美国生活的确变得复杂,即便这样,也未看到能够深刻触及社会和风俗的小说。刘易斯,约翰。D帕索斯未能很好地看待美国社会,只有福克纳将社会看作是产生悲剧的领域,可他却将社会局限在某个环境中,缺乏一种宏大的方式。究其原因,,特里林认为,可能是美国人对审视社会的行为有些抵触之情,但他仔细考察了过去十年在商业上取得十分成功的严肃小说后认为,这些小说展现了供人们思考和谴责的社会图景,由此,他认为问题不是美国的读者对社会不感兴趣,而是作品中所反映的现实不是读者所感知的现实。美国的大众或者说是美国的知识分子存在着把现实抽象化的趋势。一方面,美国人宣称现实的最大优点是“其艰巨性,基础性及其具体的特质”;另一方面“但我们所说的关于现实的一切颇为抽象,并且似乎我们要在现实中探寻的内容就是抽象本质”。[10]摈弃现实的实在,追逐现实的抽象本质使得美国的小说脱离美国的读者。特里林认为,现实造就小说人物,作家现实的意识极富创造力,如菲尔汀作品中的乡绅。仅仅遵从世俗/现实的行为是不够的,小说还有提供更多需要思考的内容。

道德现实主义

小说叙事观照现实,关注伦理,关注道德的正能量,特里林提出了“道德现实主义”,针对道德政治所特有的清醒,理智的兴趣背后可能确定隐藏的动机,“体现这方面的内容的小说影响了众多的现实利益,让很多人意识到了潜在的情感,使他们不容易变得麻木或漠然,同时也创造一种氛围,使得不公正的现象难以生存下来”。[11]他认为道德现实主义寓于简单的社会实际行为,不仅仅是解放,也是约束,将对社会体系做出巨大的改变。小说是道德想象力最有效的媒介,以其孜孜不倦的的努力,将读者引入道德生活中,邀请读者审视自己的动机,教会我们认识人类多样化的程度,以及进入多样化的价值,这是其他文学体裁所不能取得的效果。特里林提出的小说的道德现实意义与亚氏的悲剧的“净化说”有很大的相似性。

尽管特里林处在新批评盛行的年代,但他力图将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传统的道德主义以及文学现实主义等诸多领域整合起来,在新批评大谈文本分析的时候,将人们的眼光引向道德现实,深化和拓宽了道德研究视角。

注释:

[1]迈克尔.格洛登等《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414页。

[2]http://www.time-weekly.com/story/2011-11-22/120540.html

程锡麟主编,内部资料《小说理论读本》,四川大学,第63页。译文引用了程特里林《知性乃道德职责》,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06页.

[3]程锡麟主编,内部资料《小说理论读本》,四川大学,第63页。译文引用了程特里林《知性乃道德职责》,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06页.

[4]同上

[5]程锡麟主编,内部资料《小说理论读本》,四川大学,第64页。

[6]程锡麟主编,内部资料《小说理论读本》,四川大学,第65页。

[7]程锡麟主编,内部资料《小说理论读本》,四川大学,第65页。

[8]同上。

[9]程锡麟主编,内部资料《小说理论读本》,四川大学,第68页。

[10]程锡麟主编,内部资料《小说理论读本》,四川大学,第71页。

[11]程锡麟主编,内部资料《小说理论读本》,四川大学,第75页。

猜你喜欢
风俗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
太平风俗美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
风俗与文化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摩梭人的婚姻风俗
世界各国千奇百怪的迎新年风俗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