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思进
摘 要:在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本人工作实践,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三点建设性意见,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 问题 分析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和途径,《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与改革纲要》中,把加强校企合作作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中也把校企合作作为了一个重要建设项目。但就当前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而言,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笔者结合在校企合作实际工作中的所感所悟,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三个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1.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严重脱节
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严重脱节,学校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严重落后于企业生产技术的变化,使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缺乏积极性。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存在合作的基础,即学校为企业提供需要的技术工人,企业为学校提供培养针对性技术工作的相应教学支持。而当前现状是,很多职业技术学校依然按照老版的教材,进行着所谓“规范式”的教学,教学大纲甚至需要省一级的管理部门批准,而这些经过批准的大纲往往存在两个弊病:一是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改革,二是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以钳工教学为例,老的教学大纲已经执行了十几年,学生花费在学习传统工艺上的时间太长,而一些有关先进技术的教学内容因缺乏企业的相應技术支持,无法进行更新,更缺乏与企业生产技术相衔接的专业课程开发体制。相应企业也因职业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而缺乏合作的积极性,这就形成了校企合作之间的第一个问题。
2.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
目前我国尚无实行校企合作方面的强制性法律法规,使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缺乏约束性。
校企合作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和途径,更应该是企业的一项社会责任。在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是企业不可推卸的一项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以企业为主体的阶段,这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使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企业生产的实践,受教育者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掌握生产技能。就社会而言,既节约了教育成本,又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同时,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而目前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几乎为零。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支付一定成本,且培养的人才是面对整个行业的,如果没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企业是很难参与到校企合作当中的。
3.校企合作缺乏规范的合作机制,合作缺乏稳定性
虽然当前各职业学校都在努力开展校企合作,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的合作机制,使学校与企业合作缺乏稳定性。
校企合作是一个涉及学校、企业、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又需要政府与行业的引导与协调,以对校企合作进行规范和引导。而目前,在一些校企合作中,往往是学校多方争取,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但这些顶岗实习往往又缺乏系统的、规范的教学大纲和科学有效的实习教学内容,且一些实习企业不是很稳定,从而使到企业顶岗实习多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其原因就在于企业接受顶岗实习是处于被动,或者是处于自身某方面的考虑。这种合作的考核往往只针对学校,企业几乎不承担管理部门的考核责任,这就造成了学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既是发起者、组织者,也是策划者、管理者,合作过程遇到问题、困难时,还是主要解决者,这就形成了学校单方面要求合作的局面,这样的合作关系必然缺乏稳定性。
二、解决途径
基于以上三个问题,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1.利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力量,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
首先是利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力量与企业建立联系,运用政策扶持等手段激发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学校在和企业联系的过程中认真研究企业的相关信息,结合学校的特点,找出双方的合作点。如在与本地区电力企业合作中,因该企业缺乏在职员工培训机构,学校主动承担起企业在岗员工的培训任务,为企业提供场地、师资等方面的服务。随着培训工作的开展,企业对学校的教学情况、师资力量开始逐步了解,随着了解程度的逐步加深,合作意向也越来越明朗,企业同意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课题实训,企业的技术骨干也被邀请到学校成为兼职教师,随后学校利用政策、技术优势与企业合作进行了产品研发,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多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实现了双赢。
2.建立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
建立由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以及管理者组成的专业及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之前,可先与企业的员工建立合作关系。
针对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学校加大了对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的改革。根据本地区行业、企业的技术特点,派教师深入企业或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召开研讨会,特别是与一些行业的知名技师以及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员工建立了规范的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合作,不仅能提高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科学性,而且为下一步与企业开展合作打下了基础。
3.利用对口技工逐步吸引企业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充分了解企业用工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开展针对性培养,利用对口技工逐步吸引企业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笔者学校在经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掌握了当地企业准备开展大型造船项目,需要大批焊工的信息,为此学校及时调整了招生策略和专业设置,扩大了船舶焊工的招生,在企业用工时,一次性为企业提供了数百名对口技术工人,由此打开了与该企业的合作之路,并建立了长期、规范、稳定的合作关系。
4.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顺应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趋势
把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课题实训纳入到教学体系,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训基地,一方面要“请进来”,把企业的设备、技术、师资、产品请进来,变企业的这些资源为我所用,实现把工厂搬进学校的目的。另一方面要“走出去”,继续推进学生到企业进行课题实训、教师进企业轮训,实现把学校搬到工厂的目的。同时通过对企业的深入调研,找到和企业合作的可能和切入点,并结合不同企业的性质拟定出学生课题实训和教师轮训的课题,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企业的需求和学校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使学校的专业建设紧跟市场,课程设置紧跟企业,从而培养出更贴近企业需求的学生,让企业在和学校的合作中更积极主动。
当然在校企合作中,因地域差别、工业发展水平差别、合作环境差别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也会有很大不同。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合作的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问题还很突出,需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去努力寻求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何文娟.浅析德国“双元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德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8(2).
[2]舒岳.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看校企合作的制度安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
(作者单位:秦皇岛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