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陆机是魏晋时代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模拟创作的第一人。他的拟古诗在其作品中占有绝对地位,并对后代拟诗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陆机的拟古诗表现出两个重要特征:一为袭故,一为弥新。本文试图从这两个特征入手,加以阐释和说明,完成对其拟古诗的正确认识与评价。
关键词:陆机 拟古诗 袭故 弥新
陆机是太康文学的重要作家,钟嵘《诗品》序中言:“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西晋太康时期,模拟之风兴盛,在众多的模拟《古诗十九首》的作品中,作为“太康之英”的陆机,创作水平是最高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钟嵘将之与《古诗十九首》相提并论。
《古诗十九首》通常被认为是东汉文人所作的五言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它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尤其在魏晋时期,出现了大量文人的拟作。但是,自宋代以来,陆机拟古诗屡遭批评:“平原拟古,步趋如一。”“陆士衡拟古诗,名重当时,余每病其呆板。”这些评语,都没能对陆诗中的“袭故”的特征有一个全面、辩证的认识。
一、“袭故”表现出陆机对于《古诗》的情感接受
在“袭故”这一方面,陆机大力模拟古诗,体现了对《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出人生几种基本情感的接受。但这种接受和认同并不是原诗风格的审美接受,陆机对古诗的接受点是诗中的情感表达,因为他有着“诗缘情而绮靡”的审美取向。所以说,陆机对古诗的模拟体现了对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情感接受而不是创作上的完全接受。古诗《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以青柏和坚石两种恒长之物反衬人生的短暂。陆机《拟青青陵上柏》“冉冉高陵苹。习习随风翰。人生当几时。譬彼浊水澜”则以“苹”和“翰”两个不恒久之物正衬人生苦短,再进而引因人生苦短,消遣人生忧愁的叙述。两诗在情感主题上具有很大的趋同性。再如古诗《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写的是相思之情。陆机《拟行行重行行》“游子眇天末,还期不可寻。惊飙褰反信,归云难寄音”写的则是思乡情怀。两诗同以思念为主题,只是抒情对象不同。整体来说,拟古诗和《古诗十九首》在感情基调方面大体一致。
陆机在情感上接受古诗并创作出大量拟作,大约是由于创作背景有相似之处。东汉末年,宦官把持朝政,政治秩序混乱,知识分子对个人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悲凉无望之感。而这样的人生悲凉感与陆机创作拟诗时的情感遭遇是一致的。基于同样的人生体验,陆机对“悲感无端”的汉末文人古诗产生了共鸣,从而大量拟作,抒写自己的郁闷与沉痛。
二、文人化气息是陆机拟古诗“弥新”的重要体现
陆机在拟古诗的创作中不但表现有袭故意识,而且对求新也有自觉的追求。陆机的《文赋》它基本代表了西晋时期人们对模拟的看法,在《文赋》中,陆机是这样论及模拟的:“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乎曩篇。虽机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陆机认为写诗应独出机杼,极尽全力创新,忌讳与古人重复。就诗歌艺术成就而言,陆机拟作在承袭原作艺术技巧之又有所发展。
陆机之拟作改变原作朴素直陈的抒情方式,转向追求对人物心理、情感细微层次的描摹刻画,增加了诗歌的文人化气息,且在感情抒发上更讲求含蓄。如《拟明月何皎皎》拟作承袭了原作思乡之主题,然在表现手法上更加细腻。“安寝北堂上”为静态之描写,“明月入我牖”为动态之情状,人事情景,一动一静中更加衬托游子孤独的思乡之感。与之相较,原作则显得更为朴素自然,情感更为直露粗犷。拟作与原作,一篇细腻雕琢,另一篇天然而成,但都为佳作。
陆机的拟古诗,有很方面多继承古诗,比如相思的主题、比兴的手法等。但是,陆诗产生在文学有繁缛之风的晋带,有更多的雕琢和文人气息。陆机作《拟青青河畔草》陆诗继承了古诗的思妇主题,但在表达上文雅得多,体现了陆机的个人审美风格。首四句同样是继承了《诗经》的以物起兴,但是陆诗明显文人化,“河畔草”变成了“江蓠草”,“楼上女”化作了“彼姝女”, “皎皎当窗牖”雅化为“阿那当轩织”。拟作含蓄体现在最后的思夫的表述上,空房悲风、难以入眠而夜半起床叹息代替了古诗的“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文人雅化的创作特点明显地在陆诗中反映了出来。
另外,典故的运用在陆机拟诗中亦有许多,是诗歌文人化的又一原因。如《拟行行重行行》“惊飚褰反信,归云难寄音”句引《楚辞》中“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语,《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句引《淮南子》中“天地之间,巧历不能举其数,微惚恍,不能揽其光也”。运用典故增加了诗歌之文人气息, 促成了诗歌的进一步雅化。
综上所述,陆机的拟古诗作既有承袭的痕迹也有创新的追求,“袭故”和“弥新”虽然有其矛盾的一面, 但由于陆机在其拟古诗的创作中选取的意义层面的不同,使两者统一在一起并成为其诗作的两个基本特征。从特征的阐释中可已看出,无论是“袭故”还是“弥新”,都是诗歌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并且创造出了独特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钟嵘《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 王夫之《古诗评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3] 张少康《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刘义庆《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5] 沈德潜《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6] 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作者简介:刘冰(1989.10-),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