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发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主动学;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实践中。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润滑剂”,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直接、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体会,亲身感悟,使所学的品德知识得到有效巩固、深化。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达到了教育无痕、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兴趣
品德与社会教学,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问题,一节课的内容就是两三页图画,课本上面的内容太少。如果上课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道理,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且他们通过课堂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一些死的知识,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这样就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我认为,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实践中。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融入情感,激发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他们在学习中的思维往往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新课程标准,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要突出一个“情”字。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徒。”其意突出师生情,要求师生关系达到十分默契的状态。上课时,教师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到为人师表,给学生一种庄重大方、积极向上的感觉。教师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当中,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师长、可亲近的朋友,愉快的教学气氛由此产生,师生之间的课堂交际轻松而愉快。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趣味性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以情育人,永远是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注重评价,提高兴趣
兴趣来自儿童的好奇心,勇敢来自于希望和鼓励。没有赏识,没有成功,也就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希望。学生在课堂中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作为教师,应珍惜儿童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而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全面评价,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应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观察记录、作业、书面或口头测验、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品德与社会教学可融入少先队“雏鹰争章”的具体行动中。“雏鹰争章”活动融学校、社区、家庭评价为一体,注意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的相互衔接,方法多样,重在激励,是符合小学生年龄需要的新型评价模式。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兴趣会逐步得到提高。这样通过多元的评价,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争章活动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内化为行为习惯。
三、创设情境,巩固兴趣
课堂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千方百计地使之更加巩固,从而建立起学生学习的决心。授新课时,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实物、卡片、幻灯机、录音机、简笔画等进行教学,并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表情、动作,尽量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我们播种春天》一课,我就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环节。我把一些黄豆分给学生,问:“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黄豆芽是怎样从黄豆里长出来的?”学生用手摸摸小脑袋,有的拿着黄豆仔细看。“老师,这儿有个结巴,黄豆芽会不会从这儿冒出来?”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指黄豆猜想说。“是这样吗?”我故作惊讶地问。“我见过奶奶用水泡黄豆,黄豆芽就长出来了。”另一个学生大声说……学生愣住了,这样就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实验,想用水浇黄豆的同学一组,想用土种黄豆的同学一组,我们分头行动,看看黄豆是怎样发芽的!”学生可乐了,他们自由组合成两个组,一群学生将黄豆放在盆里,浇上水,另一群学生用纸杯装上土种黄豆……我让他们课后仔细观察,随时报告他们的发现。三天后,我一走进教室,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向我述说他们的发现。看着学生惊喜的神情,我心里真是高兴极了,因为学生已经懂得了向生活中探索,在具体情境中获得真知。因此,激发兴趣、发展兴趣、提高兴趣是起步,而巩固兴趣却是提高阶段。
参考文献:
[1]季鹏.触动心灵打动情感: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活动有效的见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5).
[2]刘霞.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引导创新思维[J].考试周刊,2007(17).
(作者单位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永兴镇小学)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