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青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推广,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高中语文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用、审美、探究”随之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又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注重研究的语文课程,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应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需要我们全身心地去研究,去实践,去总结提高。下面,试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组织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以教材为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人教版新教材中的许多篇章闪耀着作者探究的发现之光,探究的睿智之光。在教材的教授过程中,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使探究性学习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里,自主学习是“本”,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可或缺。教师应循循善诱,进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从而能够解决问题。
二、立足问题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课堂上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是伪问题,老师连珠炮式地发问,将过去的满堂灌改成满堂问,这也不是探究性学习。探究式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具备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
一方面,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始终,要切合语文学习的目的、特性和规律,让学生学会探讨学习材料中负载的信息,学会探讨语文系统知识,学会获取语文实践能力。理想化的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地将教学归类、深化,或从中发现新的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新问题。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学生通过自读发现了许多问题。学生提出:自古文人逢秋即寂寞,作者笔下的秋也同样是凄清落寞的,为何作者却愿意用生命去换取秋天呢?如何理解这里的情感?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另一方面,要精心组织探究性的讨论,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探究性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性特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念在教学中的反映,这是一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先进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时时以这种思想指导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大可以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平等的身份,作为参与者提出个人的看法,学生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课外的语文活动也是如此,学生想研究《红楼梦》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老师要进行各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分析、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参与的程度和范围加大了,就能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性特征。
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一直处于自主探究的积极状态之中。为此,教学中要善“问”,会“问”,“问”在知识能力的重要处,“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问”在切切实实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点。根据问题的性质,要着重组织好以下几种类型的课堂讨论:
质疑式讨论。此类讨论的结论(如作者的见解)往往是正确的,而设计者却运用质疑的方式提出问题,目的在于通过讨论,使学生在明辨是非(正误)的过程中加深对结论的认识,并从中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
比较式讨论。在探究性学习中,比较是常见的方式,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又有多种形式,如原稿与修改稿的比较(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眼看”与“忍看”“刀边”与“刀丛”的比较),不同版本的比较(如《项脊轩志》中“借书满架”与“积书满架”以及“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与“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比较)以及采用调换(字词)的方式进行比较等等,教师应视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一而足,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培养。
此外,还可以运用引申式讨论、联想式讨论以及综合式讨论等有效地组织探究性学习。
三、要恰到好处地进行总结,把探究的热忱延续到课外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希望老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评判,看看孰是孰非。不评判固然不对,但不把握好评判的“度”也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比较理想的评判,应是在肯定探究行为的基础上,对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进行扼要的剖析,对一些还需作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进行思路(或方法、角度)的点拨,或将问题化难为易,同时勉励学生课余继续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