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斌
【摘 要】文章以物理教学为例,从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重视第二课堂等方面,论述了高职生“四种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生;四种能力;物理教学
在新的形式下,如何改革物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广大高职物理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而艰巨的任务。要想提高高职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高职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内实际工作的能力。传统的高职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内容和结构有许多雷同之处,都是质点运动学、牛顿定律、功和能、冲量和动量、静电场、电磁场、机械振动、波动学、热力学等。高职物理是初等数学加力、热、声、光、电的近代物理课程体系,而大学物理是微积分加力、热、声、光、电的近代物理课程体系,而且有部分内容重复、理论知识与实验分开。这种状况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更不用谈学生能力的培养了。为此,高职物理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为标准选取教学内容,树立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根據各专业的特点整合课程内容,进行恰当的知识调整与拓展延伸,删除过时和重复的内容,合并类似的内容,减少抽象繁琐的知识,增加实践性和先进性的内容,使理论学习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使整个专业的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生产的实际,切合社会的需求。
二、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善于把严谨的系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观点,大力提倡“启发式”和“研究性”教学,贯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加强课堂讨论,真正实行启发式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善于创设宽松的氛围,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点拨,积极推动问题的讨论向纵深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避免“全盘授予”而应“授之以渔”,把获取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例如,在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让学生仔细观察了发电机的工作过程,进而组织他们讨论分析发电机的组成及原理,然后再引导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通过这样的学习,启发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知识的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物理实验是工科高职生进校后遇到的第一个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不应拘于传统的现成实验方案, 而应引导学生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自行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和步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物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和改革实验教学。首先,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这种实验的模式是:课题(给定);实验步骤(学生自行设计);结论(未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观察,最后总结出规律或结论。其次,要多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多认识和接触常用仪器,并掌握其使用方法,可将一些报废的仪器让学生动手修理和设计实验。开放实验室对有创造才能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实现发明和创新的场地,这样才能真正把实验室作为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场所。
四、通过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一种育人模式的新探索。 高校应建设开放的学生创新中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定期举办科技文化活动, 鼓励学生搞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同时,还可以开展科技演讲赛、征文赛以及现代电器设备演练赛和教师职业技能比赛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
只凭笔试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评价要求。教师应改革考试方法与考试内容,采用新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必须遵循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具体方法是理论笔试、实验考核、小论文、实践活动等,要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试就像一根指挥棒,教师要正确地应用这根棒,使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促使学生能力的提高。高职生“四种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如何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提高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仍然要不断地研究探索,以使高职生“四种能力”的培养获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邓泽民.CBE理论与在中国职教中的实践[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2]袁贵仁.WTO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汪诚强.高职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