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亚丽
摘 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摆脱只会做阅读分析而不会阅读文本的尴尬,一直是语文教育探讨的重要命题。语文阅读教学的生活化其实是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方法,即通过课堂内阅读教学所教授内容的迁移与拓展深化对课堂之外文本阅读的理解。以培养脱离教参与教师的帮助也能真正解读生活中的种种文本,而非解剖文本的阅读者为目标。这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是极大的挑战,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却不能放弃对阅读教育生活化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阅读教学;生活化;语感;创造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一项最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意、理解内涵。语文阅读教学并不应该仅指简单而机械地重复朗读,然后解题给分,它更多的是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阅读的方法并且运用这些方法形成创新阅读、拓展阅读的新理念。对于生活化的说法,美国教育家杜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提出了教育实用主义的口号。而在中国本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在其师杜威之后就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思想与实践。而阅读教学生活化这一概念则是在此基础上缩小教育范围,将阅读教学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倡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全部的心志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是要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自我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提高能力地反馈。虽然这一理念在现实教学中更多地用于初级基础的阅读教学,但是我认为这一概念对学生一生的知识汲取都有重要的意义。面对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文本与材料,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阅读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呢?我认为无论学校还是家庭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阅读教育真正生活化这一目标。
一、当学生最早接触阅读时应该注重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生训练,因为人就是靠语言文字来互相交流获取信息的。吕叔湘先生指出,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目标。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将复杂的心理感悟浓缩于一瞬间,但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为了培养这种运用直觉思维进行的语言活动必须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才能提高。而强调阅读教育的生活化就是通过无数次阅读与生活经验产生的共鸣,寻找感悟的对接点。当然,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这会是一种理想化的阅读成果,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语感能力的核心是对文章主要的理解。但是,很多学生都反映一些作家作品生涩难懂,如果连字词句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又何谈阅读的赏析?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这些情境都应该充满生活的气息,贴近生活背景。以《项链》为例,课文写到“赔项链”故事已经完整,主题也已揭示,但作者加上发现项链是假的结尾。为何有这样的结尾,小说就更发人深省呢?这样的阅读问题只能靠意会来解决,而引导学生意会的这个过程,就是强化语感的作用。除此以外,将语感训练列为阅读教学生活化的首要目的是因为语感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阅读就能完成的,它更多地需要学生将教师在课堂所运用的阅读方法用于更多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阅读中。当学生的语感被不断强化,阅读就会渐渐
成为一种本能的反应,定能真正培养一种对阅读直觉的敏感与细
腻,而不仅仅是阅读分析里靠答题技巧而赢得的毫无感情而言的高分。
二、在疏通了字词句层面后,在语感逐渐被建立的情况下,就应该培养学生区分不同的阅读方法,为更大的阅读量和更高的阅读要求做准备
首先,阅读本身分为默读、朗读、诵读甚至吟唱等多种类型。由于目前国内整体教育环境的大势所趋,不同类型的阅读与方法很少得到重视。当然,对于解题而言,文本的阅读方法是机械而单一的,但是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阅读面的不断扩大,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才会让自己不再面对铺天盖地的文本信息时不捉襟见肘。其实,学会阅读本身有他独特的标准,其中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境感等,即对语言的形象、意蕴、情趣有所领悟。然而达到阅读的标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不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如,各种文体不同的阅读策略,更重要的是在日常阅读中的不断强化、实践。语文课堂上的阅读和课外阅读这两方面都应该是不可偏废的。课堂上的是硬知识,告诉学生什么是默读,如何有效诵读等,而课外知识是软知识,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将有限的课堂知识迁移到无限的课外文本阅读,这才是阅读教育生活化的根本所在。让作品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产生“碰撞”,产生火花,这样阅读教学就是设计学生和读物之间能够产生预期效应的碰撞。从设计的角度看,它是教学;从碰撞的角度看,它是生活。在这个不断强化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初步地掌握应试的技巧到对文学阅读产生真正兴趣,从而更好地巩固一些摘抄、背诵、赏析、评论等更为高等也更多地出现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良好阅读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固然需要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一定程度地扩大阅读范围、加深阅读难度,并且培养定期阅读的习惯,将阅读真正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决不能以教师的个人理解掩盖所有多元的阅读方法。
其次,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比较容易忽视的一点,就是积极利用教学活动辅助对阅读的理解与深化。阅读文本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更好地阅读,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阅读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在教学中,通过观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等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例如,在阅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很多现在的学生已经无法想象当时的艰苦,那就可以让学生做做小记者利用一些学校活动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大时代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文本内容的确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比较遥远,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在阅读教学时,特别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可以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阅读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如有条件可以把文本编排成戏剧形式,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样就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阅读《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阅读教育生活化的真正内涵即学会创造性阅读
在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学生离开课文、离开教参、离开校园真正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是否也能把曾经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带进生活的大熔炉里呢?这才是创造阅读所要检验的。在完成了语感层面的阅读、并且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就要进一步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强调不满足于粗略地读明白作品本身写了什么、怎么写,还要实现与文本的较深层次的“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新的理解与发现。只有通过在完成阅读教学的同时,不断联系生活实践,把平日里看到的、听到的与文本融会贯通,才能发现文本之外的大量空白,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进行新的阅读创造,大胆地引入生活活水,实现文本与生活的对话,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文本阅读。其实,创造性阅读更多的是指阅读过程中的一种评价与鉴赏能力,推而广之也可以是一种审美的能力。我们的生活,美的事物无处不在。美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创造。在生活化的阅读场景里,一幅画、一段音乐,甚至一次观察、一个实验都可以把纯粹文本的阅读添上更多美育的智育色彩。如,执教《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应该是就在学生身边唾手可得的,但真正能停下来去观察它的学生却少之又少,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也知道因为有了它我们每天司空见惯的早晨才会更美。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无限之美;《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在立于实践生活基础上的再创造,给万事万物赋予更深刻的情感与独立色彩,才会使阅读更有内涵。
此外,创造性阅读还应具有以下一些心理特点:首先是生动的想象,主要指不能完全受读物制约,应带着被读物所唤起的想象和思考和读者鲜明的个性色彩或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新的内涵。其次是要有批判的思维,这是创造性阅读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不同读者在不同生活背景下的阅读是完全不同的。而真正生活化的阅读应该站在时代生活所给予我们的认识高度来提出疑问,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在谈到《荷塘月色》时一般都倾向于表达作者“淡淡哀愁”“淡淡喜悦”,而在与学生交流中,一些学生则根据时代背景认为朱自清先生是在以乐写哀,表现一种超脱宽慰的境界。这正是一种敢于批判、敢于结合个人认识的重新解读。再次就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意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原型启发,
这就需要更多的生活积累与沉淀。只有真正做到生活与阅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鉴赏与解读。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时要注意课堂阅读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创造、赏析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习,
在阅读中更好地生活。苏藿姆林斯基一再地告诫说:“在中学各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直接打动人的心灵、意识和良心是教育艺术的核心。”而学生的心灵与意识又是生活锤炼的积淀,那我们的教育者又有什么理由不将阅读与生活接轨呢?
通过上述对阅读教育生活化的探讨,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未来语文阅读教育的希望所在。如果以上阅读教学策略都能真正应用到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我想我们的学生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阅读生活中完善的个性。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也必须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尽我们最大的力量来普及阅读生活化的深度与广度,从而使阅读真正内化成实际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对完善人格,创造和谐氛围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都有最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