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摘要]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实践方式,也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组织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重合作意识、能力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组;合作能力;评价
新课程语文学习强调要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进行学习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一、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同时,合作性的讨论与交流,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自己的动机,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标。
例如,笔者在教《凡卡》这一课时,要学生用最精练的小标题概括各部分的意思,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然后各小组选最佳标题向大家汇报。分组后,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笔者再适时启发“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互相商量,相互改进,最后达成共识。在汇报结果时,他们的回答令笔者大吃一惊,语句精练。当笔者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时,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自豪的神情。可见,通过合作学习,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达到了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新课程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要基于生活、基于情景、基于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与交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升华与发展,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充满活力。首先必须要使学生有合作意识,教师在合作意识的培养方面要联系实际,结合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有合作的需要和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把合作当成一种习惯,从而养成合作习惯。
二、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1.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表达。合作学习是指小组中的合作,也包括班级内部的合作。不管是在哪一种合作的形式下,每个学生都应主动参与合作。在讨论中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所以,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就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发言,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开始组织合作性的讨论时,有些学生难免会担心自己说错了怕人笑话而不敢发言,这时教师应鼓励他们,让他们有说话的机会,说错也不批评。若有时候要求发言的学生多了,教师可要求学生依次说,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别人说过的,尽可能不重复;轻轻地说,不影响别人;另外把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有意地安排给少数语文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去回答,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对于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发挥集体智慧的最好形式,也是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最好机会。小学生由于学习缺乏持久性,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注意听同学的发言,不能只顾表现自己,更不能打击别人的意见。做到注意听,听不懂的马上问,整理小组研究成果,准备大组交流。如果是没有规则的活动,看似气氛活跃,实则实效不佳。这就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