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网上讨论效果的因素分析

2013-04-29 06:08:25蒋静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话题平台教师

蒋静

摘要:随着网上课程论坛逐渐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方式,影响网上讨论效果的因素日益受关注。本文采用混合式研究,利用问卷调查和平台统计数据,对北京大学通选课《东南亚文化》的网上讨论进行调查,分析了学生、教师、话题、平台四个方面的因素对讨论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四点改进建议:增加网上讨论经验、加强引导反馈、精心设置讨论话题、完善平台功能。

关键词:网上讨论;教师;学生;话题;平台

● 引言

目前,在全国高校中利用网上课程论坛辅助教学非常普遍。北京大学于2008年引进了Blackboard平台,搭建了北大教学网,为促进师生共享教学资源、加强交流提供了便利。很多教师使用了平台中的“讨论版”,试图将传统课堂中的讨论转移到网上,拓展师生、生生间交流的时空,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实际使用中,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如何,讨论效果如何呢?为此,笔者对北京大学通选课《东南亚文化》的网上讨论情况进行了调查。

《东南亚文化》是北京大学本科生的通选课,一直以面对面讨论为主,授课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感兴趣,希望有所突破。本研究试图借该课程第一次在北大教学网上开展讨论,进行一次调查,探究影响学生网上讨论效果的因素,为该课程的网上讨论提供建议,也为广大教师开展网上讨论提供借鉴。

● 研究背景

文献调研中,笔者发现相关研究较少,大多只关注到了影响学生网上讨论效果的某一个或几个因素,而根据穆尔的“三类交互作用”理论,课程论坛中主要存在三种交互类型:学生与内容的交互,师生间的交互,生生间的交互。学习者与内容的交互是指学习者对论坛中的话题进行浏览、思考、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互动主体借助论坛进行知识分享、情感沟通。可见,在讨论中,老师、学生是交互的主体,论坛是交互的载体,内容即话题是讨论的核心。因而,笔者认为在网上课程讨论中,老师、学生、话题、论坛是必不可少的四个因素,学生、教师、话题三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如下图)。

目前的研究中,很少有研究综合这四个方面来分析网上讨论,没有将学生参与网上讨论放在网上交互的整体环境中来考察,缺少对整个过程的关注。本研究希望能够综合老师、学生、话题、论坛四个方面来分析。

● 研究设计

《东南亚文化》每周面授一次,课余利用北大教学网的课程论坛进行交流。一共48名选课学生,来自全校16个院系,文科生略多于理科生,女生(64.6%)多于男生(31.2%)。

研究开始前,笔者与授课教师进行了沟通,由授课教师确定了网上讨论题目和规则。为了使学生对网上讨论以及讨论版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进行了两次预讨论。正式讨论从开学第七周开始,持续一个月。

讨论结束后,笔者根据平台统计数据、对讨论情况的观察以及相关研究制订了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对学生参与网上讨论基本行为特征的调查,包括以往参与网上讨论的经验,登录讨论平台的频率、时间,在网上讨论中的主要行为等。二是对影响学生网上讨论效果因素的调查,分为“我对使用教学网讨论版的感受”、“我对本次讨论话题的感受”、“我对网上讨论的看法”、“我对老师引导的感受”四个方面。三是“我对本次讨论的评价”,考察学生对讨论的满意度及效果评价。四是开放题,收集学生对本次讨论的建议。

问卷制定后,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初测,根据初测情况,结合专家和授课教师的建议,进行了修订。最后,发放了问卷。

● 研究发现

本次调查采用全样本分析,发放问卷48份,有效问卷46份,回收率为95.8%。回收后,综合运用平台统计功能、统计软件SPSS16及教师的教学反思,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统计显示,选课48人,参与讨论44人,参与度为91.7%。讨论中,91.7%的学生至少进行了一次主题帖发言,27.1%的同学2次参与了主题帖发言。共发表的59个主题帖中,29个有回帖,回帖率为49.2%。从回复次数来看,大多数主题帖只有1~2个回帖,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大多数同学在讨论中最常做的是发表主题帖(68.8%)和随便看看(58.3%),仅有25%是回复他人对自己所发帖子的评价或疑问。可见,在本次讨论中,大多数的学生都参与了发帖讨论,整体参与水平较高,但是互动较少。

学生对本次网上讨论的满意度较高,92.7%的学生对讨论持肯定态度,表示不太满意的学生仅占7.3%。任课教师在课后反思中也予以了较高的评价,“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认真思考,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还结合了专业知识和个人经历,不但丰富了讨论的内容,还为其他同学提供了新鲜的视角和资料。……从学生在讨论中表达的观点来看,体现为观点、立场在一致中的多样化。大家各抒己见,不少同学提出了非常好的见解。”

学生对本次网上讨论的效果评价较高,超过60%的学生认为增加了知识,增进了理解,改变了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但只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增进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认为自己综合、分析、评价他人意见、发展新见解能力得到了改善。

● 讨论与分析

本次网上讨论呈现出以下特点:学生整体参与度、满意度、评价较高,但是交互水平较低。那么,学生、教师、话题、平台是如何影响学生讨论效果的呢?

1.学生方面

调查发现,在本课程中,超过半数的学生网上学习、讨论经验不足。58.3%的学生是第一次使用“北大教学网”进行辅助学习,68.8%的学生是第一次参加课程的网上讨论。缺乏网上学习经验和讨论经验是本次网上讨论的一个重要障碍。

同时,学生对网上讨论的接受度不高。超过7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进行一次网上讨论是有必要的,网上讨论也是有用处的。但是,仅有不到一半(44.7%)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网上讨论,只有47.9%的同学认为自己性格外向,喜欢与人讨论交流。可见,在本课程中,大部分同学虽然认可网上讨论,但是主观上并不喜欢网上讨论。

学生网上讨论经验不足,对网上讨论的接受度不高,导致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讨论的交互水平。调查可见,学生登录讨论平台的次数较少,在讨论中多以发表主题帖为主,很少对他人的帖子进行评论。50%的学生平均每周登录“东南亚文化”讨论区不超过一次,60.4%每次仅在讨论区停留1~15分钟。可见,学生们对讨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95.8%表示参加网上讨论是因为老师要求参与讨论,47.9%表示觉得讨论表现会与成绩挂钩,只有31.2%表示是想与老师、同学交流想法,8.3%表示自己有困惑,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解答,可见学生参加讨论的主动性不强。

2.教师方面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引导行为都给予了肯定,认为当学生提出疑问时,老师会提供自己的观点和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师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促进有意义的沟通。超过一半学生认为在讨论中出现分歧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者建议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及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反馈、总结和评价。

但是,也有学生反映教师在引导中的激励措施不够,仅有41.7%认为教师经常表扬在讨论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同时,评价规则不清晰也是阻碍学生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仅有35.4%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讨论制定了清晰明白的评价规则。

3.讨论话题

调查发现,75%的学生认为话题发挥余地比较大,难度适中,容易引起讨论,但只有58.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话题感兴趣,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见,设置话题时不仅需要考虑话题的发挥空间、难度,更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认知特点,才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讨论交流。

同时,也要注意讨论规范设计的灵活性。穆尔提出决定交互影响距离的两个基本变量是对话和结构,并假设当结构增加时对话减少,交互影响距离增加;当对话增加时结构减少,交互影响距离减少。况姗芸认为如果讨论话题结构性过强,要求过多过严,会导致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对话减少,交互影响距离拉大,出现学习者交互行为不减少,但交互质量降低,交互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而不是自身的需要和意愿。本次讨论中,教师对讨论规范做出了严格的设定,如“发言不少于500字,评论不少于50字;拒绝水帖”,79%的学生认为这个规范比较严格,笔者也认为在本次讨论中结构性的讨论要求造成了两点弊端:一是严格的规范给学生的自由发帖或回帖行为制造了障碍,削弱了讨论的氛围;二是“发言不少于500字”的要求,使得大多数学生的帖子字数多达500~1000字,发帖者的观点在主题帖中被阐释得较为充分,留给其他评论者发表意见的空间有限,阻碍了深层次交互的进行。

4.讨论平台

调查发现,77%的学生反映北大教学网登录方便。但是,部分学生缺少使用讨论版的经验,仅有66.6%的学生能熟练使用讨论版进行讨论,不到一半(45.8%)的学生认为讨论版使用起来很便利。学生对讨论版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讨论版的功能可以更实用些”,“提供一个讨论版的使用说明”。可见,要更好地支持网上讨论,讨论版的性能还有待加强。

● 建议

本次网上讨论作为一次教学试验,尚处在探索阶段,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成为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社区,分享学习资源,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平台。

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参与网上讨论的积极性、提高网上讨论的效果,本文提供了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增加网上讨论经验,转变网上讨论态度。推广课程的网上讨论,不仅能辅助学习,也是培养网络时代技能的一种途径。因此,要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网上讨论,转变对网上讨论的态度,发展网上讨论策略和技巧,为以后的网上学习、工作积累经验。

二是加强引导,及时反馈。教师作为网上讨论的引导者和监控者,要加强对讨论动向的关注:对学生的疑问及时予以回复,增强学生讨论的信心;采用一些激励策略,吸引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适时引导讨论的发展方向,提高讨论质量。

三是精心设置讨论话题。讨论话题应该难度适中、发挥空间大、符合学生兴趣。亦可在讨论前征集话题,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学生的意见设置讨论话题。

四是完善讨论平台功能。以学生的使用需求为出发点,打造一个方便、稳健、简易的平台,并提供相应的操作说明和演示文件。

猜你喜欢
话题平台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话题与主语研究
未来英才(2016年22期)2016-12-28 13:34:14
再论汉语话题与主语
《晓松奇谈》话题选择及启示意义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15:24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霸讲堂为依托的学生党员学风引领平台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