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辉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以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常常能营造一种积极的、热烈的、竞争的课堂气氛,这样,一个个闪烁着奥秘神光的问号会转化为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从导入提问、巧妙设问、适度提问和合理提问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初中思品课堂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思品课堂;有效提问;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68-1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组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课堂教学成为广大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们积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而在教学过程的诸多环节中,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方式。本文对初中思品课教学中课堂提问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导入提问,引发学生兴趣
新课导入是一堂思品课的开端部分,它是整个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成功与否。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课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作出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为展开整个课堂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的目的。
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必须讲求提问的艺术性,要根据教材内容,多渠道、多角度地设计提问。例如,在《诚信是金》一课教学中,教师用故事导入一个年轻人载着金钱、地位、名誉、美貌、诚信等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但这些东西都已经超重,恰巧大海上起了风浪,一个智者提醒他丢掉船上的一些东西,能保证船不沉没。年轻人左思右想,首先就丢掉了诚信,这时一个大浪扑来,年轻人就葬身茫茫大海。看到这个情况,智者摇摇头说:一个丢掉诚信的人,他又凭什么到达人生的彼岸呢?故事讲完了,学生也许还沉浸在这个故事中,教师就及时抛出疑问:为什么丢掉诚信的年轻人不能达到人生的彼岸呢?诚信为什么如此的重要呢?学生带着这两个疑问,兴趣被提了起来,教师就可以顺利进入本课教学。
二、巧妙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教授“同绘小康蓝图”一课时,我设计这样的提问:再过二十年,你会是什么样子?你家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区将是什么样子?学生大多是从物质财富的变化来谈,经过引导,学生分别从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讨论交流,从而引出了小康蓝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又如“我是集体中一员”一课讲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我举例98年大水,某处要加堤,你家承包田田肥苗壮,可又是取土最合适的地方,你怎么办?这里就有了一个矛盾:取土加堤必毁田,保田堤溃田不保。防洪过后,集体根据你家田亩受损情况给予补助,通过这个矛盾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明白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个人利益应先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而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此种提问以抓住一对矛盾或抓住一个现象提问,使讨论的中心直指课文的重难点。
三、适度提问,增强学生兴趣
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我发现课堂提问中,学生的不作答与教师问的问题难易程度密切相关。问题太难,学生用已知的知识解决不了,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提问应设置合理的坡度,这既是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也是为了贯彻素质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
例如,学习《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一课时,在学生阅读有关数据与资料后,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是否是科技强国呢?如何看待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2.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什么?3.我国该如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4.是否只要有了经费的保障与法律的规定,我国目标就能实现?还需要依靠什么?人才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这几个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问题,所有的同学都能回答;第二个问题,要从材料中归纳出,这需要一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可回答;第三、四个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让同学们展开小组讨论,然后,推选一个同学总结发言,这就需要集体的智慧。大家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科技的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教育。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地提问,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从书本上找答案,也不是人云亦云,同时落实了教学目标,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合理提问,巩固学生兴趣
初中生涉世不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时看待事物较为偏激,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使他们能够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对于2008年3月14日发生的西藏等地的打砸抢烧事件,我特地用约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正确认识这一事件。为此,设计了几个问题:“你知道西藏的地理位置吗?”“你知道西藏有哪些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吗?”“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西藏?”“谁来说说你所认识的达赖?”“近几年我国对西藏建设有哪些投入,并且这些建设使西藏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让学生明白了西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作为中学生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同时,合理提问,我认为还应包括教师在授课中的条理性。教师组织教学、开展活动中设置的问题,应条理清晰。教师应注意知识的层次性、结构性,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等活动时,应目标明确。根据这样的问题导向,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才能打好基础,层层深入,并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