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坚持以命题为导向,引导教师转变专业发展方式,运用信息化发展最新成果,实现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的转型升级,成效良好。
做法是,在坚持同伴互助激发教育智慧创新的竞赛流程基础上,把设计供教师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改为设计供学生使用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使“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转型从设想转为实践。
试看本届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命题:“以……为课题,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份能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完成知识学习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并制作与此相配套的学习资源”。
分析命题可见,本次竞赛的重大改变有二:
其一,把设计“教”的方案,改成了设计“学”的方案。对于参赛教师来说,要求他们换位思考,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设计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方案。因此,他们的设计行为属于教师指导学生的性质。即从备课开始,教师就进入了“指导者”的角色,开始了“转型”实践。这不啻是教师职能的重大转变。
其二,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需要开发配套使用的教学资源。这个“学习资源”的性质,应当是支持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的资源,绝对不能做成课件式的资源。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当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新成果——“微型教学视频”(为此,组委会赛前通知:允许自带耳麦),使“学习资源”成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支架。
因此,如果说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表现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制作与“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的学习资源,则表现为通过开发教学视频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不经意间,教师扮演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的角色。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职能开始发生变化,确确实实地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转型了!
为了保证参赛教师能够体验“转型”的成效,我们精心设计用于课前自主学习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模版。针对不少中小学教师中存在着的“学生不会自主学习”的观念,“自主学习任务单”设定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困惑与建议等三个项目,并通过“提示”帮助教师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
从赛场实战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团队都能较好地贯彻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策略,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但是,也有少数团队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把“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得与教案差不多,只有抽象的目标,没有可供操作的任务,更没有以问题为导向给学生提供明确的自主学习抓手。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评价教学设计(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第二个阶段)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第三个阶段)之后,这种状况完全改观了,所有的参赛团队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全部符合要求!这种情况说明:同伴互助激发教育智慧创新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从开发学习资源的情况来看,涌现了一批微型教学视频(俗称“微课”),这些教学视频遵循可视化学习要求,思路清晰,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由此可见,只要给教师一个可供操作的“转型”工具(如“自主学习任务单”模版),只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能够激发教育智慧的“转型”环境,以及给教师一个明确要去支持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学习资源(如“微课”)的要求,就不难启动教师职能“转型”、引起课堂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