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声怡
依旧是寂静无人的夜半时分;依旧是坐在电脑前,双手在键盘上飞动,方块字一个个跳上屏幕。有些特别的是,这次是在追述我的成长岁月。过往的岁月,有哪些事值得饶舌呢?我回忆着,思索着,也犹疑着,我真想打开机器猫的抽屉,坐上时光机,回到那些年去看一看……
一
1990年8月的一天,一个未满15岁的少年从城关一所小学的面试考场出来,顺手把写坏了的毛笔扔进了路边的垃圾箱,径直回到与县城隔江相望的小村去了。少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天的选择,已经奠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回望时,我却发现,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经历其实是我作为教师的“重要储备”。
我多次对学生现身说法:一个浑浑噩噩的中等生,因为一次偶然的100分顿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开始学会努力,于是好成绩接踵而来。教室里特别安静,“老师的故事”孩子们听进去了。
我对一些特殊孩子说过往事:直到初三,我的英语仍在40分上下挣扎,这样的“悲惨历史”让我和那些“待及格”生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但我走过来了,“待”是不行的,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我从那些无助的眼睛里看到了晶莹的光。
有的事没有说出来过:学生时代,我转换了数个班级,甚至有因为太“乱”而被拆掉的班。于是,我知道孩子们在面对班级的嘈杂时,总是有着和成人不一样的感受,只因为他们是孩子。
感谢那些作为学生的岁月,直到现在它仍提醒着我,要读懂孩子的心。
道路在那年择定。许多年后我读到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林中路》,我已经体会到,我所选择的正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一条,它清寒而美丽,直抵天真无邪的内心。
二
1993年,18岁的我毕业了,师范毕业生的工资是每月145元,但寒假开始的时候,我领到了一笔“巨款”——300元年终奖金。
期末的最后一天,我穿过街道回家,在路边看到一个招牌——“电脑培训班招生”。那时候,小县城里电脑是个稀罕事物,我把300元年终奖给了老板,换来5天的学电脑的机会。
现在我发现,那个决定是我人生中做出的第一个光荣而又正确的决定。
当时,电脑还在黑底白字的DOS时代,培训班里没几个人,老师随手丢过一本教材让大家自学。从打字开始,先英文再五笔。“王旁青头兼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直至现在,仍比唐诗宋词还熟悉。
第二年,学校买了一台电脑,微软推出了第一个面向用户的视窗版本Windows 3.1,我经常在打字员下班后,偷偷溜进电脑室,在里面一泡就是好几个小时。记得有一次,我修改了分辨率的设置,屏幕上什么显示都没了。怎么办呢?我只好重新启动,看着硬盘灯狂闪,估摸着进入系统了,面对着什么都没有的屏幕,输入指令,最后一行命令一执行,嘿,熟悉的“>”和英文字符又出现了,那一刻真有成就感。过了两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句话:真正的高手操作电脑时都不要屏幕。这句话我赞成。
或许天性适合,或许兴趣使然,信息技术领域我有许多的探索和收获,虽然我最终还是坚守着更喜爱的小学数学教学,但我深知,信息技术改变了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筑定了我教育教学的技术基础。我在这个平坦的世界里学习,学习着“如何学习”,更学习着“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或许,20年前的我并不知道,“学习电脑有什么用”,但因为我选择了学习,而“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收获,并且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多的‘意外收获”。“如果在许多年之后,你突然发现你多年前学过的东西那时恰好有用,那种惊喜的程度你可想而知。”新东方著名讲师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所说的话,正可以作为我的成长感受。
三
2005年的一个晚上,一位教育杂志的编辑从网上传来图片,原来是一位读者填写的“评刊表”。在一栏“你希望看到哪位名师的文章”下面赫然写着我的名字,编辑老师是“奇文共欣赏”,我却惭愧而惶恐。我知道,就在这一年里,我先后在某教育杂志上发表了4篇小文章,“上镜率”颇高,读者误把冯京当马凉了。
之前几年,我接连获得了参加市骨干教师培训和在几次市县课题现场会上讲课的机会,毕业10年才在教学上稍有作为,按“五到十年教师成熟”的规律来说,已经算是迟的了。但喜欢阅读、熟悉网络并习惯思考的我,在教学教研的道路上如鱼得水。这一年,我流连于多个教育网站,也在这一年,我改变了多年来的信息技术方向的博客内容,专心思考教育教学,坚持博客写作。
网络、教研、写作,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美丽的新世界。从2005年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到现在已经发表教育教学和数学科普类文章近800篇,并成为国内知名的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的成员,我体会着和孩子们一起游历数学花园的乐趣。
孩子们是聪慧的。在我读《给毕业的你们的送别信》时,全班同学潸然泪下。一个孩子对我说:“卢老师,你真细心,居然搜集了从一到六年级所有教过我们班的老师和中途转走的同学的名字,登在班级纪念册里。”我知道,教师的努力,孩子们看得见。
天道酬勤。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在网络上提出过“成功保险公司”的设想,他说如果你能坚持10年每日写千字文反思,不成功则他包赔损失。我的经历告诉我这不是玩笑话。斯波纳著名的成长公式即指出“成长=经验+反思”,叶澜老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何况10年?
积累是重要的,正如一首歌中唱的“付出总有回报”。我并没有“要做就做最好”的野心,但是习惯和兴趣驱使我一路走来,走的是自己的路,积累起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四
《异类》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指出:“人们往往以为,天才加上努力等于成就。问题是,心理学家们越是深入研究聪明人的成功生涯,就发现天才起到的作用越小,而努力起到的作用越大。”“要想取得真正技能,必须达到一个神奇的数字:1万小时。”
2009年6月的一个下午,我站在鼓楼科艺宫的一间教室里,面对各校的教研骨干,作《引入数学写作,变革数学学习》的讲座,这是我参加鼓楼名教师评选的环节之一。翔实的资料、鲜活的事例和诙谐的图片,使“考场”里充盈着教研探讨的气氛。我发现教学中自己做的一些研究,虽然完全出于自发,却在此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来,不止一位教师对我说,正是从这个讲座开始认识我的。
如今,我成为一名小学数学教研员,在新的岗位上学习着努力着。纷乱中我保持着内心的淡定,忙碌着也收获着。一位领导对我说过一句福州人常说的话:做公家事,学自己艺。我知道这应当是我践行的准则。
我,在数学教研的家园安身立命。回看人生中成长的四个篇章,在字里行间闪现的是我经过的每一所学校,指导过我的每一位领导、专家、师长、同事,还有和我共享学习乐趣的那些孩子们。虽然我没有如多数人的回忆文章一样,一一列举出姓名,但他们共同交织的坐标系,让我找到人生的位置。我期待着,能够在今后的时光里,越积越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带孩子们漫游学习的美丽奇境。
坚守选择,做好了自己,也就做好了教师。
是谁传下这职业,黑暗里点起一盏灯火。有位教师说,在远古的时候,当一位老人第一次坐在篝火前,为部落里的孩子讲起从前的故事时,教育就开始了。普罗米修斯盗来天火,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则是把火种一代代传递下去。
修改借用《人民日报》的第一则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勉: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教育。
你怎么样,教育便怎么样。
你是什么,教育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教育便不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