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教师逃离背后的教育隐痛

2013-04-29 00:44卢志文
新教师 2013年9期
关键词:比例教育教师

卢志文

今年全国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上,我注意到,先后登台讲述“研发卓越课程”的故事的23位老师中,只有一位男性,其余全是女性。像这样近乎清一色“娘子军团”的教师团队,并非是个案,其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基础教育的一个全球性现象。

教育是关于理解、宽容与人际关系以及为生活做准备的过程,学生的成长需要不同的性别角色模范。男女教师在人格特质、性情品格、思维方式、语言风格、行为举止、动手能力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如男教师趋向于鼓励学生多参加冒险活动,女教师则趋向于给予学生更多的保护,男女教师共同教育学生,对青少年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教师队伍性别失衡,即“女性化”现象已远非用令人担忧可以形容,北师大发布的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所显示的程度和趋势,令人震惊!

1.教师的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且呈扩大趋势。

《报告》显示,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一直朝着更为“女性化”的方向发展,大城市近八成的小学教师岗位由女性占据。在全国范围内,2001年和2009年小学专任女性教师所占比例10年间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1990年以来,几乎所有国家的女教师都呈增加趋势。(胡振京:《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现状、影响与对策》,《人民教育》2013?郾3~4)在美国300万教师中,男教师只占21%,其中,小学男教师比例从20年前的17?郾7%下降到2004年的9%;中学男教师比例从20年前的50%下降到2004年的35%;欧洲国家的小学男教师比例平均不足15%……可以说,中小学男教师,全球告急。(胡乐乐:《男教师:全球告急》,《上海教育》2006年01期)

2.新晋男教师比例逐年减少,而在职男教师逃离却逐年增加。

当前,新增中小学男教师呈日趋减少的态势。这种状况在教师培养环节上就已显露端倪。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2011年,生源总数为10 166人,女生7760人,占总数的76%。2012年,该院学前教育专业只有8名男生,外语系只有9名男生,这意味着,教师后备军中,男生只是占了少数。这种状况,显然并非一所师范院校所独有,很多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的师范院校,与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本男教师的源头已严重短缺,还有很多师范院校男生以毕业为起点,或考研,或考公务员,或转行,进一步削弱了新教师的来源。尤为严重的是,每年都会有成熟的男教师逃离中小学教育,造成原本就性别比例失调的基础教育雪上加霜。

3.与社会经济发展呈反比,男教师呈金字塔状分布。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女教师比例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相吻合,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地区差异,即女教师比例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越是在大城市,教师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就越严重,其严重程度甚至严格按照村、镇、县、市逐级递增。而日益繁荣的经济和越来越高的城市化率,正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就意味着不可遏止的“女性化”发展趋势还在涌动。

中小学教师女性化,对青少年成长机制的形成,或许还有待于时间验证的理论阐述。但是,现实的教育事实直观地告诉我们:

性别角色认知是社会化过程和多元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处于人生性格发展关键时期的孩子,无疑需要来自两性的滋养。研究表明,与母亲亲近、与父亲疏远的男孩成年后普遍适应性差、性格被动、缺乏进取精神;而与父亲疏远的女孩成年后,容易在与男性的亲密关系上存在缺陷。“阴盛阳衰”的学校犹如一个单亲家庭,势必会导致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男孩危机”,致使男孩的性格女性化,成为“伪娘”。我们呼唤男教师,就是要让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父亲角色,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建立起一种规则意识”,而不是像女教师要求的乖乖服从,在性格塑造上符合社会角色期待。

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也是一个塑造学生身心的过程。男教师和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较为鲜明的性别色彩,如男教师多欣赏学生有创意的回答,而女教师则喜欢“循规蹈矩”的答案;男教师对调皮的学生并不排斥,而女教师则大多喜欢听话、安静、有事情向老师汇报的学生……男教师敢于冒险、思维活跃、宽容大度、知识面广,这些特质让他们很容易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心理体验、情感态度、思维方式输送给学生,并通过自己的教学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体验方式和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进而决定学生的行为和人生发展。(胡振京:《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现状、影响与对策》,人民教育2013.3~4)而学校的教师如果多是女性,则会倾向于采用女性喜欢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影响学生的发展。

男教师逃离中小学教育,释放的是一种教育危机信号,它说明教育的生态环境出现了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找出原因,对症下药,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从经济学视角看,收入是令男教师“逃离”的一个因素。中国尽管已经作出规定,教师工资参照公务员标准,但差距仍然存在。因此,为吸引更多男性加入教师队伍,许多发达国家在制定教师政策时会着重考虑“优待男性”的政策,提高工资薪酬,吸引优秀男教师参加教育工作。

从社会学视角看,人不但有生理性的性别,而且有文化性的社会性别。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社会性别通常指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是社会对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王凤华、贺江平等著:《社会性别的历史与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4页)。当一个人的社会性别确立之后,他(或她)的行为方式就要符合社会所期待的规范和评价标准。作为个体,社会赋予了每种性别行为、态度、义务和特权的期待(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侧重动态休闲的考察》,2010年5月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女性教师具有天然的母亲角色意识,做教师恰恰契合了她们角色气质。而男人总希望获得成功,赢得社会的尊重。虽说近年来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大幅提高,但较之其他行业,教育仍处于“落后”的地位。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报告显示,大学教师排在第8名,中学教师排在12名,小学教师则排在第35名。在当今这个以权钱多寡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社会里,在国民尤其是男性的潜意识里,当一个普通的中小学教师,会被认为没有多大出息,既没钱又没权,是上升途径逼仄且稀少的“弱势群体”。而教师转岗后,凭借其素质和能力,往往能够获得人生追求的成功。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改变教师社会地位偏低的状况,增强教师的“荣誉感”,让他们在社会、家庭中自豪而尊严地做人。

从教育学视角看,应试教育也是扼杀男教师的利刃。有一句话在教师圈内广为流传:“one day as a teacher,always a teacher”。这句可以简洁地译为“一日为师,终生为师”的短语,本来表达的是对教师职业的尊崇,却被老师们夸张、形象地表达为对教师职业的讥贬——“当你一旦做了教师,你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教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熄了灯,想学生。”早晨披着星光进校,深夜戴着月光回家,上课、备课、辅导、自习、批改作业的生活“轨迹”,与他们选择教师职业时所憧憬的教育抱负大相径庭。

学校封闭的围墙没有留给他们一扇窥视社会的窗口,乃至在学校里,学生是“有期徒刑”,教师是“无期徒刑”,教师在让学生成为读书机器的同时,自己也成了教书机器,成为只要分数,没有思想,没有个性,也不需要思想,不需要个性的“教书匠”。沉疴已久的应试教育对教师职业理想和创造激情的“扼杀”,造成了男教师对“改变命运”的失落感和无力感,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因此,“拯救”男教师大逃离,远不是提高教师待遇那么简单。涤除教育肌体上那层厚厚的功利油污,赋予教师更多的自由空间,无疑更显重要和关键。对男教师勇气、自信、创新、责任的呵护与引领,给他们一片自由探索的教育天空,绽放生命的瑰丽,留住的将不仅仅是男教师这个人,更是留住了那颗热爱教育的心。

有一个现象或许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民办中小学男教师的比例普遍远远高于同类公办学校。这一体制因素背后所折射出的诸多趋向,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发。

我们期盼男教师的归来,其实是在拯救背负沉疴与隐痛的教育。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言:“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教师,更加需要拯救的,是我们的教育。”

猜你喜欢
比例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人体比例知多少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